並不試圖去理解共產黨人的觀點,而是繼續以西方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行動。1923年7月6日的蘇聯憲法曾把共產黨敵視資本主義世界的根據概述如下:
從蘇維埃共和國建立時起,世界上的國家就分成兩大陣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在資本主義陣營那一邊是民族仇恨和不平等、殖民奴役和沙文主義、民族壓迫和集體屠殺、帝國主義暴行和戰爭。在這裡,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各族人民間的相互信任、和平和兄弟般的合作。
由於有這種敵意,掩飾真情就成為蘇聯處理同資本主義國家外交關係的特點。大戰期間,斯大林作出了一些支援盟國間合作事業的姿態,但是,到了擬訂和約的時候,共產黨關於階級鬥爭的一些概念又在官方檔案中使用了。
在制訂和約時,東西方之間的關係由於俄國人在東歐實行強權政治以及共產黨人對“資產階級民主”(或自由資本主義)所抱的態度而受到了損害。此外,對民主和自由這類字眼,解釋各有不同,對什麼才算是自由選舉和基本自由,也有不同的概念(西方國家堅持在同德國附庸國簽訂的和約中必須列入一些保證自由選舉和基本自由的條款)。結果,沒有一方確切地懂得另一方在說什麼或想什麼。
第二節 對德國前盟國的幾個和約產生經過
(一)程式
外長會議在波茨坦產生後不久,就於1945年9月11日去倫敦開始舉行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在確定草擬對義大利和對前軸心國附庸國和約的程式方面尚未取得進展之前,突然破裂了。儘管如此,還是初步交換了意見,並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成為1945年12月貝爾納斯和貝文訪問莫斯科時達成協議的基礎。就在這次訪問期間,三大國於12月24日宣佈,已一致同意,每一項和約都應由那些曾在有關投降檔案上簽字的外長會議的成員國起草(這就意味著中國不參加,雖然作了一個特別規定,讓法國參與起草對義大利的和約)。於是,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和約將由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外長起草,而對芬蘭的和約則將只由英俄兩國的外長起草。條約起草完畢後,將召開一次會議來審議這些和約草案,召開的日期應不遲於1946年5月1日。出席會議的將是外長會議的五個成員國(美國、英國、俄國、法國和中國),“連同聯合國中一切曾以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積極地同歐洲諸敵國作戰過的會員國”。這些國家共計二十一個,都列舉在公報中。
會議結束審議之後,曾在對意、羅、保、匈、芬五國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國家——就對意和約而言,法國應作為停戰協定簽字國——將考慮會議的建議,然後制訂和約的最後文字。這樣定稿的各個和約最後文字將由曾同各該敵國交戰而又參加這次會議的國家的代表簽署。各和約文字然後將送交曾同各該敵國交戰的其他一些聯合國家。
和約待起草國一批准即告生效,但是,它們也交由有關的敵國批准。12月24日發表的公報宣稱,已要求法國和中國遵循這種程式,並說各國外長的副手們將以在倫敦舉行的外長會議第一次會議所討論的問題達成的諒解(想必是在莫斯科達成的)為基礎,立即在倫敦恢復工作。公報中沒有提到外長們在莫斯科也已同意,在他們建議的將於巴黎召開的那次會議上,應給有關的前敵國的代表以發言的機會,使每一個人得以就和約進行討論並提出他的見解。
外長的副手們不久後就在倫敦開會(1946年1月18日),但是,在起草條約的工作上沒有取得多少進展,主要是由於在對意和約上發生了爭論。儘管如此,外長的副手們還是審議了蘇聯代表團提出的條約草案,這些草案顯得有點簡短,大多是停戰條件的擴充。美英兩國代表然後對蘇聯的建議提出一些修正意見,根據貝爾納斯說,在達成協議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可是,到了1946年4月初,情況已很明顯,如果和會要在5月1日如期召開的話,必須加緊完成和約草案的擬訂。貝爾納斯建議在巴黎召開另一次外長會議。英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都同意;選擇巴黎作為開會地點,對法國人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當外長們於4月25日開會時,他們取得了莫洛托夫的同意,讓法國參與討論所有五個和約。阻礙進展的最主要問題,是人們所熟知的那些關於對意和約中某幾個方面的爭執和關於波斯當時局勢的爭執(西方國家對俄國部隊繼續留在那裡和俄國干預波斯事務表示不滿)。不久就把行將到來的和約審議會議的召開日期推遲了。美國提議在同軸心國附庸國簽訂的和約中加進一些保證經濟機會均等和多瑙河上自由航行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