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稱俄德條約絕不影響它對波蘭承擔的義務,這種義務他們決心要予以履行。次日,貝克要求加快英波協定談判的最後階段,以便協定能在最短時間內簽字。波蘭人懷疑得很對,俄國人同德國人正在考慮做一樁犧牲波蘭的交易,他們希望英法發出一個決心抗擊德國反波蘭企圖的明確訊號,可能會使俄國人退出任何這一類的圖謀。
前面已經提到,波蘭政府已剋制了三個多月沒有對英國政府施加任何壓力要它簽訂協定,但是法國政府在6月間向倫敦提出了談判進展速度的問題,它擔心法波議定書的簽字必須推遲到英波協定準備就緒之後的決定會影響法波關係。一份互助協定的英國草案於6月24日遞交給駐倫敦的波蘭大使,但是在6月和7月的前三週,一筆英國貸款的問題是倫敦和華沙的英波關係中一個最為突出的方面,因此直到波蘭人拒絕了英國財政部現金貸款的條件之後,才把波蘭對政治協定草案的意見送往倫敦。8月初波蘭政府建議,加快政治談判的時刻已經到來——一部分是因為想抵消財政談判失敗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因為總的局勢更加惡化。一份波蘭的對應的協定草案在8月的第二週由拉斯津斯基帶到倫敦,兩國的法律顧問在8月中以後不久就開始為最後的草案進行工作了。
倫敦方面注意到,波蘭的草案與英國的草案和4月間英波會議結束時作出的結論概述都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特別引起外交部議論的一點是,波蘭人建議把巴爾幹各國也包括在那些受到攻擊時將使英波互助生效的小國家之內,但羅馬尼亞除外。由於戰爭爆發的危險與日俱增,雙方都不想再糾纏於次要問題,協定於是在8月25日簽了字。
根據協定的條款,如果一方受到“一個歐洲大國”的直接侵略(第一條),如果發生顯然威脅其獨立的行動而受威脅一方“認為使用其武裝部隊……進行抵抗是極端必要的”(第二條第一款),或者如果有企圖“用經濟滲透或任何其他方式”來破壞其獨立的圖謀(第三條),另一方保證給予支援。如果締約國的一方把對“另一個歐洲國家的獨立或中立”的威脅作為宣戰的理由,互助也將生效(第二條第二款)。在一份解釋性的秘密議定書中,德國被指明為協定中提到的那個“歐洲國家”,並明白規定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適用於但澤,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適用於比利時、荷蘭和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將適用第二條第二款(丙),並“從聯合王國和一個第三國之間的、適用於這兩個國家的互相援助開始之時起生效”。對於因攻擊羅馬尼亞而發生的戰爭,沒有作出互相援助的規定,但是締約雙方對羅馬尼亞的單方面義務已載入以定書中。
確認和解釋兩國相互義務的波法議定書是在9月4日簽字的,那時雙方都已經在同德國作戰了。
波蘭捍衛自己、反對德國侵略的能力,自然是一個對它的保證看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問題。盡人皆知,限制其能力的因素不是缺少受過訓練的人力,而是缺少裝備,因此波蘭盼望西方大國在這方面幫助它是預料得到的事。波蘭現有的軍火工廠不足以充分供應它對製成軍火的需要,它的財力也不足以使它擴充它的製造能力,進口它所需要的原料和機器,和透過向國外購買軍火來補充國內的生產。由於波蘭與德國一旦交戰就將被切斷西方的供給來源,顯然,最好的辦法是乘交通仍開放時儘快地建立起軍火和原料的儲備。
當海外貿易大臣赫德森在1939年3月的第三週訪問華沙時(在英國宣佈保證波蘭之前),他曾與波蘭官員們商談過供給波蘭部分軍事需要的可能性的事。波蘭人希望,貝克在4月初從訪問倫敦歸來時,將會帶著一項英國答應給予財政上的幫助以實現重整軍備計劃的承諾。然而貝克在倫敦時並沒有提出向英國借款的問題——這也許是因為他太驕傲了,以致不願充當求乞的角色,這種角色是不符合他把自己看作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來同西方國家代表談判的這種形象的。不僅沒有要求在重整軍備方面給予幫助,貝克反而告訴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說,波蘭在軍火方面有很大一部分能自給自足,並且能夠出口一些武器;他說,它甚至“向英國供給過槍炮”。貝克因此是兩手空著從倫敦回來的,至少在財政援助方面是如此,因為他的東道主們自己的財政狀況也不佳,不大可能自動地提供出一筆貸款來。
正如哈利法克斯時常不得不向外國大使們指出的,英國政府收到很多方面的借款請求,然而這時它自己也正在想辦法消除軍備方面的不足,可是現在它所掌握的能用來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源,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還要少得多。哈利法克斯和張伯倫曾向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