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羅馬尼亞的中立集團計劃,又怎樣是註定要失敗的,還有便是一些距離較遠的西歐大國放棄其責任,於是東歐的命運就取決於其鄰近的大國了,尤其是取決於德國和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東歐政治的主要內部主題是爭取民族自決的鬥爭。但是這個鬥爭的重要意義被外部的主題掩蓋了,這個外部主題就是為東歐劃定一條東部邊界以防範俄國。當時認為布林什維克的俄國對歐洲的威脅要超過戰敗的德國;而且,從俄羅斯帝國正在解體的形勢來看,布林什維克俄國給鄰近的國家提供了上好的攫取領土的機會,給西方各大國提供了上好的擴張勢力的機會。

在繼承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也是協約國(特別是法國)反布林什維克政策的主要工具就是波蘭。在1918…1919年間,波蘭征服了東加里西亞,推翻了那裡的烏克蘭當局。當時和會最高會議批准它佔領這塊領土,條件是要給當地以自治權,然後又給予它二十五年的委任統治權,當波蘭人拒絕了這兩項想把他們置於國際義務之下的建議後,最高理事會終於在1923年將東加里西亞的全部主權交給了波蘭。1920年,波蘭違反了協約國安排紿它的防禦性任務,侵入了蘇維埃烏克蘭。在隨之而起的戰爭中,波蘭人先佔領基輔,然後俄國人進行反擊,幾乎佔領華沙,最後以簽訂1921年的里加條約告終,根據此項條約,波蘭取得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大片領土,遠遠越出了寇松線,即1919年協約國在巴黎為它規定的臨時東部邊界線。

羅馬尼亞已經由於俄羅斯帝國的瓦解獲取了領土上的利益。當同盟國於1918年5月將布加勒斯特條約強加於它時,它們容許羅馬尼亞自由併吞比薩拉比亞,“這是一個極其獨特的例子,一個在戰爭中遭到慘敗的國家居然能以犧牲它的一個盟國為代價而擴張其領土”。羅馬尼亞對比薩拉比亞提出的民族主張是有根據的,不過由於它的殘暴無能的治理,就居民的意願而言,這種主張很快就失去其效力了。兼併比薩拉比亞是經過巴黎和會最高會議承認的,這成為阻礙羅馬尼亞與蘇聯建立正常關係的障礙,直到蘇聯於1934年加入國際聯盟為止。波蘭於1919年佔領東加里西亞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與羅馬尼亞建立共同邊界,1921年波蘭和羅馬尼亞組成了針對俄國的防衛聯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這個聯盟仍然是東歐外交方面的唯一持久未變的因素。這兩個國家,一個是波羅的海國家,另一個是多瑙河流域和黑海國家,兩國聯合起來扼住歐洲的咽喉以防範來自東方的布林什維克威脅。

羅馬尼亞以南的東歐分界線的劃定主要不在於東歐國家自身,而在於西方大國,西方大國的海上權力使它們同俄國形成了某種性質的共同邊界。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海峽代表了它們在十九世紀扼制俄國向南發展的界線。多瑙河問題和黑海海峽問題不僅在歷史上面且在地理上也是互相關聯的,因為東歐最大的河流多瑙河最終的出口並不在蘇利納而在達達尼爾。多瑙河可能成為多瑙河地區兩個大國爭奪的物件,這兩個大國一個是德國(從前是奧匈帝國),另一個是俄國,與此最密切有關的小國是羅馬尼亞,它在北面從俄國手中恢復了比薩拉比亞,在南面從保加利亞那裡收回了多布羅加,此後它就擁有整個多瑙河三角洲的主權。黑海海峽可能成為俄國和英國爭奪的物件,俄國是黑海的主要強國,英國則是地中海的主要強國;與此最密切有關的小國是土耳其,它在全部近代史上擁有海峽兩岸的主權。

奧匈帝國、沙俄和奧斯曼帝國於1918年的同時崩潰擴大了西方列強在多瑙河和黑海海峽的勢力,如果用西方國家的話來說,就是使這些地區有實現空前高度國際化的可能。多瑙河流域的國際化最初是在1856年的巴黎會議上確定的,巴黎會議建立了一個由各大國和土耳其(1878年以後加上羅馬尼亞)管理多瑙河口的歐洲委員會,另外又建立了一個河岸國委員會,監督河口以上的整個河流。河岸國委員會遭到奧匈帝國的反對,不久就解散了;歐洲委員會證明是國際合作最成功的實驗之一,它是一個隨著羅馬尼亞國家的獨立而在俄羅斯、奧地利、奧斯曼三個帝國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歐洲組織。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又確認了歐洲委員會,那時它的權力已擴充套件至多瑙河下游的布勒伊拉,委員會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組成。有跡象顯示還要建立一個從布勒伊拉到烏爾姆這一段多瑙河的新國際委員會,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沿岸國家組成,可是分配給“德意志沿岸國”兩個代表,因為法國當時希望德國會分裂。這些條款都體現並制定在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