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孤立主義者參議員博拉最後還宣稱,他就是不相信會發生戰爭。當赫爾再次提到來自國外的訊息很不妙時,博拉傲慢地斷言他有他自己的情報來源,而且他認為比國務院的情報更為可靠。到場的其他參議員們則表示,在本屆國會中他們不可能在參議院裡集結必要的力量,為修改中立法有所行動。
這樣,修改中立法的長時間鬥爭暫時告一段落,國會於1939年8月5日體會時,1937年的中立法,連同它的禁止軍火出口的規定,仍然是這個國家的法律。政府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有一種真正的恐懼心理,害怕取消禁運將導致美國被拖進戰爭;並害怕羅斯福可能要濫用其自行決定一切的大權,不遵守中立的原則而使美國難以保持和平。對於英法兩國的遲遲不償付戰債,仍然很反感,正如對於英法兩國的政策極不信任,這些都在起著作用。但是國內的政治情況則應對這一結果負主要的責任。將於1940年舉行的大選已在美國的政治局面上投下了陰影。對於羅斯福總統的第三次聯任,議論紛紛。共和黨人急於要貶低總統並削弱其聲望。因為總統對於廢除中立法特別重視,所以他們就把中立法看成是可以用來達到這專案的的一個大好機會。共和黨人還得到了保守派民主黨人的支援,後者同樣反對總統的第三次聯任,因為他們害怕這將意味著“新政”政策的延長。
在國會議員中還有一個普遍信念,認為嚴守中立的政策也是獲得選票的最好辦法,但是抱這種觀點的人很可能是低估了已經在發生變化的公眾輿論。連續舉行的民意測驗表明,拋棄僵硬的孤立主義的趨向逐漸抬頭。蓋洛普博士的美國輿論學會於1939年3月12日發表的一項民意測驗結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二的人贊成向英法出售戰爭物資,而到了4月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以後,這項數字上升到了百分之六十六。在六個月內公眾意見的變化,如果以4月的數字同慕尼黑會議以前一次測驗的數字相比較,那就顯得特別突出了。在六個月前的那一次測驗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贊同出售軍火,其餘絕大多數人則表示反對。然而,雖然民意測驗表明贊成以物資援助英法的人數有所增加,但同時也說明公眾的絕大多數仍反對直接介入。這種情緒的力量在中立法的辯論中顯示了出來,反對和支援修改中立法的雙方都宣稱,他們的政策才是不使美國捲入戰爭的最好的政策。
確實,這時只有極少數人是贊成武裝干涉的。激烈爭論集中的焦點毋寧說是關於美國應保持的中立的程度這樣一個問題。用總統的話來說,鬥爭是在這樣兩派人之間進行的:一派人希望用“戰爭以外的一切辦法”來抗擊侵略者,而孤立主義者則希望美國完全割斷同世界其他部分的關係。孤立主義者的勢力確實十分強大,足以阻止對現行法律作任何改動,足以堅持嚴格的美國中立地位,但他們也並未能使為達到這個目的而提出的各項新措施獲得透過。戰爭公民投票決議案(參院法律決議案第84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它是由一些西部和中西部的參議員在2月28日提出來的。這項決議案是1938年在眾議院中被微弱多數票擊敗的路德勞計劃的一個翻版,它提出一個對憲法的修正案,要求宣戰權改由人民透過一次全國公民投票來行使;國會只是在美國領土受到襲擊,或一個西半球國家受到一個非美洲的國家的襲擊時,才保有它原先的宣戰權。5月和6月間,赫爾和陸軍部長伍德林都給審查這項決議案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寫了措詞強烈的抗議信。赫爾追述了他過去表示過的不贊同戰爭公民投票的意見,並指出他深信這項提案“將嚴重地削弱政府維護我國人民的和平的能力”。陸軍部長的措詞甚至更為強硬。經過仔細考慮這項提案後,他說他堅信如果它得到透過,將“在實質上妨害和限制陸軍部執行它的保護美國及其財產的主要任務,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危害這一任務的勝利完成,從而給國家帶來災難”。7月6日,司法委員會用最強烈的措詞表達了它的不贊同,它一致表決將這項決議案報送參議院,建議不予透過。
參議員博恩3月21日提出的一項對戰時利潤徵稅的議案,其主要目的同樣也是為了使美國置身於戰爭之外。這項議案與以前的一些議案一樣,根子在於奈氏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它把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歸諸於製造商和銀行老闆們的利慾薰心。議案的原發起人們相信,如對來自戰爭的利潤課以重稅,則主要的戰爭鼓動者就會有所“畏懼”而不得不維護和平了。但當批評者指出,這樣做的結果有時徵收的稅會比一個人的全部收入還要多時,這項建議的宣傳性質就昭然若揭了。此外還有李氏議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