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2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定決心,如果做不到,寧願決裂。”

“嗯,嗯!”李鴻藻不由得說了句:“這也罷了!”

“細節上自然還有得爭的,總之能多爭是一分,等定議了,你自然先曉得。這且不去說他,還有一事想奉託,吳清卿上了個摺子,義正辭嚴,頗難應付,既不便留中,也不便批覆,得要疏通一下子。”

“王爺,”李鴻藻笑道,“此事就無可效勞了。而且也用不著我。”

“怎麼說用不著你?”恭王問道,“你們不常有往來嗎?”

“我跟昊清卿的交往不多。其實,什麼人也不用託,吳清卿不是董韞卿的門生嗎?”董恂是同治七年戊辰科會試的“總裁”之一,算起來是吳大澂的“座師”,所以李鴻藻的意思是,只要董恂把他的這個門生找來說一聲,事情就可了結。

那知不提還好,提起來恭王嘆氣:“我看董韞卿的門生,都要‘破門’了!”

門生不認老師,自摒於門牆之外,叫做“破門”。董恂的官聲不佳,他的門生凡是有出息的,多不以老師為然,所以恭王有此感慨。

李鴻藻是方正君子,聽得這話,不便再出以嬉笑的態度,怕是菲薄了董恂,只這樣答道:“王爺找潘伯寅吧,他們既是同鄉,又是講究金石碑版的同好。”

“對,對!”恭王被提醒了,“我找他。”

要找潘伯寅——潘祖蔭很方便,他是南書房的翰林,就在軍機處對面入值,一請便到,而且一談便妥。恭王表示吳大澂的摺子,可能會含糊了之,這是出於不得已,請代為解釋。潘祖蔭滿口答應,一定把招呼打到,包管無事。

於是到了三月十四,恭王正式奏報准許各國使臣覲見的章程,除卻破天荒的五鞠躬,所有的條款,都被解釋為“恩出自上”,在呈國書、致賀辭以外,各國公使只能問一句:“大皇帝安好?”皇帝不曾有所“垂問”,不能亂開口,這是依照召見的規矩。同時行鞠躬禮時,皇帝“坐立唯意”,因為依照中國的規矩,在殿廷覲見,皇帝決不會立而受禮。這一點在交涉時,亦曾費了許多唇舌,最後是在中國多年的英國公使威妥瑪聽出了因頭,文字上如此規定,實際上“恩出自上”,一定會站著接受各國公使的致敬,才算定議。

為了有這麼一個掩耳盜鈴的圓面子的規定,李鴻藻進言便覺困難,找到機會,造膝密陳,用極委婉的措詞,才獲得皇帝的許可,定期六月初五在紫光閣准許各國使臣“瞻覲”。

期前有一次演禮,以日本特命全權公使副島種臣為首的美、俄、英、法、荷六國使臣,未覲大清皇帝,先瞻西苑之勝。紫光閣在中海西岸,是狹長的一區,中有馳道,可以走馬。明世宗在西苑修道求長生之暇,往往在這裡校閱禁軍的弓馬,所以在北面造一高臺,上面是一座黃頂小殿,前面砌成城牆的式樣,由左右兩面的斜廊,沿接而上,其名叫做“平臺”,後來改名紫光閣。到了崇禎朝,打流寇,抗清兵,命將出師,總在平臺召見,封爵賜宴的。

入清以後,這裡仍舊叫做紫光閣,是出武狀元的地方。乾隆皇帝把它當做漢明帝的“雲臺”,改葺新閣,自平定伊犁回部到大小金川,畫了“前後五十功臣”的像在紫光閣,御製題贊,陳設俘獲軍器,因而又定為藩屬覲見之地,用意在耀武揚威,震懾外藩。

照文祥的原意,本想在永定門外二十里的南苑,定為皇帝接見之地,但那個元朝稱為“飛放泊”,明朝稱為“南海子”的遊獵之地,到底太荒涼了,不足以瞻“天朝威儀”,所以一度提議,旋即作罷。而定在紫光閣接見,仍有以藩屬看待各國的意味在內,這樣安排,至少在皇帝心裡會好過些。

皇帝的心情是不會好的,年輕好面子,偏偏從古以來,就自己有不跪之臣!雖然師傅一再沉痛地諫勸,忍一時的委屈,圖千秋的大業,端在奮發自強,而他始終有著難以言宣的抑鬱。演禮過後,日子一天近一天,慈禧太后倒是看出了兒子內心的痛苦,勸他早兩天移住瀛臺去避暑散心。

瀛臺在南海之中,明朝叫做“南臺”。三面臨水,楊柳參差,在康熙年間,每到夏天,聖祖喜歡移駐此地聽政。皇帝讀過聖祖的詩集,其中有一首五言古風,詩題叫做《夏日瀛臺,許奏事諸臣網魚攜歸詩》,註釋中有一條康熙二十一年六月的上諭:“朕因天氣炎烈,移駐瀛臺。今幸天下少安,四方無事,然每日侵晨,御門聽政,未嘗暫輟。卿等各勤執掌,時來啟奏;曾記《宋史》所載,賜諸臣於後苑賞花釣魚,傳為美談,今於橋畔懸設罾網,以待卿等遊釣;可於奏事之暇,各就水次舉網得魚,其隨大小多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