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去任職,可見知州對通判厭惡之深。
蘇軾在通判杭州期間並沒有任何政績,陳襄來杭後,把杭州城裡的六口老井挨個掏了一次,出水多了點。蘇軾馬上寫了一篇《錢塘六井記》。結果,被後世粉蘇者吹成“因法以便民”。
時,六井事,非大事。其時,凡大事均需上報朝廷,而蘇軾好吹,掏井事,被吹成了一利國利民的大工程,說六口老井修好以後,正好遇上大旱,“自江淮至浙右”,所有水井都枯竭了,結果水弄的比酒還貴。只因我們有了這六口井,結果有喝的有洗的麻事不缺。老百姓都“誦佛以祝公”。
然後蘇軾就發感慨了,說“餘以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天下大旱是不常有的,但我們往往因為不常有的事情而忽略了喝水這樣緊急的事情,“此天下之通患也,豈獨水哉”,他把這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了。
2、他賑災事,前文說這是蘇軾第二次到杭州時,災害嚴重,冬春水澇,之後大旱。既如此,蘇軾第0746章蘇軾治西湖
幹嗎要乞開西湖?大凡大型的水利工程和重大建設專案,均在風調雨順日子好過時作為,哪有災荒年還大興土木的?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其實,歷史上的記載,說,蘇軾第二次到杭州時,災害嚴重,冬春水澇,這都是蘇軾的自說自話造成的。在這個年代,包括之後的幾百年,一州之長,上書朝廷,寫的是什麼,普通老百姓是不知情的。後人只是依文人的記載為準,哪知當時的實情。關於現在的蘇軾,所在的杭州,有沒有災,這不重要,這本就是這通訊不發達、文化不普及的年代的黑洞。蘇軾為得到朝廷的錢糧,不顧與之矛盾的大搞水利疏浚的事實,說,杭州和兩浙災了。而歷史上就有記載,當時的侍御史賈易、楊畏、安鼎就曾聯名上書駁斥蘇軾關於兩浙災荒的上書,說,情況不實,並要求朝廷重新調查核實。
縱觀蘇軾的一生,每到一地,就伸手向朝廷要錢要糧要政策。現在在杭州的蘇軾,他是兩浙路的一把手。兩浙路包括後世的浙江省、江蘇省的南部、還有安徽省和江西省。這裡,有“蘇杭”兩個“天堂”;這裡,有富饒的杭嘉湖平原;這裡有“蘇常熟;天下足”。無論如何想不通,騰挪轉移,蘇軾抱著金飯碗,還要向中央“乞”,這不跟後世那些包二奶、養小三、住洋房、開小車的職業乞丐一樣了嗎?你蘇軾,身為父母官,不思發展民生,就知吃飯伸手,宋之士大夫,五穀不分,四肢不勤,可見一斑;又,其,毫無責任感,不思努力奮鬥,啃爹啃中央,紈絝加無賴,還要築牌坊,此風盛行,宋,哪能不亡?且,即使“浙西有荒”,你“蘇常熟”,幹嗎不“騰挪”?
王木木看了眼現下的杭州,既非荒年(荒年還在三潭印月吃三壇酒?荒年還在蘇堤大吃東坡肉?),也非大豐收日。至於決定用修葺官舍的錢買米賑濟飢,觀蘇軾的一貫言行,不可信。至於反覆上疏,減賦稅,免積欠,加大倉米購入,撥米賑饑,等等,均屬無事生非。蘇軾不想無為而治,他要在專案中獲利,所以,朝廷既收到了荒情奏請,又矛盾地收到了乞開西湖狀。這個年代大宋的兩當家人,是兩女人,是兩蘇粉,是不懂油鹽柴米的宮中人,看不出貓膩,被他糊弄了。
說蘇軾“勤政為民”,呵呵,看看吧。先看看,蘇軾是怎麼來到杭州的吧!蘇軾第一次來杭時,外放令已下,蘇不想走,“自此留京師幾一載”。直賴了一年,厲害不厲害?王木木都想去吏部問一問,蘇軾這一年的年薪是該在汴京領,還是該在杭州領?蘇軾直至“明年夏末秋初”才扭捏著赴任。途中,還狂玩,在泗州,作《泗州僧伽塔》。又去灌酒歐陽修,而且還是花酒,在潁州西湖之上,蘇軾“插花起舞為公壽”,歐陽修“醉後劇談猶激烈”,結果把歐陽修灌得起立時摸不著船幫,險些跌進湖中,以至蘇軾走了不久,歐陽修也就一病歸天。呵呵,好一個“勤政”!好一個“為民”!
自知於“政”“無術”的蘇軾到杭後,就是玩。玩和尚,玩小妞,玩名士。他在“春時每遇休暇”,與民同樂,“必約客湖上”,在“山水佳處”,“群妓畢集”,酒足飯飽後,“營妓皆出境而迎”,“每客一舟”,“各領數妓任其所適”,隨便去何處,隨便搞什麼。爽完後,再“鳴鑼以集”,同志們再回酒樓,吃喝到深夜,“極歡而罷”,“列燭以歸”,以至“士女雲集,夾道以觀”,蘇軾領“千騎騎過”,風頭出盡,“實一時盛事也”。所以,親民,愛民,要搞清民的概念,在宋,民有士農工商,無固定資產者,皆為從賤業之賤rén。蘇軾禮不下賤rén,他親的是“士”與“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