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不同角度下所形成的象體拼湊而成),也就是說太極混亂。
以上讀者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上我們會遇上綜合性的問題,你怎麼去重塑一個概念,
例如:
一位女性朋友A找到新男朋友C,後來A跟她男朋友C說分手,願意是忘記不了前男友B,可前男友B卻是傷害A很深。
當然,這裡面的故事內容省略了一萬字。
有AB兩位讀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讀者A:責任——對關係,對他人的護守。
讀者B:別人是難以體會那種感覺,只有當事人才清楚,除非有類似的經歷。
現在請問讀者,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們沒有想到這兩者有什麼區別,那你們還需要反覆閱讀本書,尤其是關於層次的話題(萬事層次集,看問題深度等)。
我們現在用象來描述這件事情(形式不拘一格,越簡單,看上去越不抽象就越好,讀者可自行設計):
那麼我們想,我們怎麼看得比較全面一點呢?也就是你可以怎麼把“傷害”,“一起”,“想念”,“離開”歸宗,追溯本源,那是什麼(接近本源/宗)?那就是一種聯絡,我們可以形容為“紐帶”!
那麼我們再看看讀者AB的看法:
對於讀者A,我們可以知道責任可以維繫這些紐帶。那麼我們稱“紐帶”,“責任”為重塑後的概念。而至於責任又是什麼,又如何演化(可採用太極分解法),我們就不延伸了(建議採用心力學原理的角度去分析)。
對於讀者B,讀者B的看法,僅是對A想念C的一種描述!
所以兩者看法的深度層次區別可見分曉。
○止象與置之於死地而後生
只停留在現象,沒有看到另外層面的,筆者稱為“止象”,這是見山是山的一種境界。
那人又何會“止象”呢?
筆者進水產市場的時候,偶爾會看到一幕:一隻烏龜翻背了,四腳爬爬,非常艱難無奈。
——擁有的,同時也是一種負累。
你的出生,你的技能,你的另外一半,你的孩子……
——都像一個龜殼!從你擁有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會該有哪些生活。
比方說,有人說給自己來一個三天的末日訓練,看看自己能否有所改變。之後告訴筆者,他說偶爾會做這種訓練,可是發現越長大了,這些訓練越沒有效果,為什麼呢?
——那是他現有的束縛越來越強大了!這種訓練需要比以前要突破更多的各種心理防線!
在《勝者為王Ⅱ天下無敵》中有一段很有意味的話:
背景是主角石志康厭倦了賭的生活,因此他始終不願意和反派屠天龍定輸贏。瘋了之後的賭王聶萬龍跟他說:
“從你跟我賭的那天開始,你就已經為自己選好了路,當你開始走的時候,你不但不能夠後悔,還要一直不停地走下去,一直到你走完為止。”
“其實人生和賭一樣,有的人只能嬴不能輸,有的人只會輸,不會贏,但是有的人呢,贏得瀟灑,輸得磊落……如果說到失敗,最失敗的人就是你,你連試嘗嬴都不敢。”
在各方面的博弈下,石志康不得不與屠天龍同在賭桌上。結局是石志康輸了,但是也自由了——贏回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文藝青年,經常會感嘆自己“一無所有”,這種想法很幼稚與單純。因為如果一個人真的一無所有,它們反而會很自由!
——當一個人沒有親緣,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沒有情與愁,沒有責任與慾望,那麼他就徹底解放了!根本輪不到他們感嘆。
怎樣才能解脫?
——置之於死地而後生!
在東南亞的一些地方,有一種文化叫“睡棺材”,當地人認為,當你躺過了棺材,意味著你已經“死”了一遍,黴運不再跟隨,可以重新再來。
有讀者問:一個女人/男人,Ta要經歷過多少次失敗的感情,才會變成一個壞女人/壞男人。
答:你的想法重點應該不在問多少次(不止於象),而應該問,如果是一個壞女人/壞男人,你怎麼變回一個好人。
——如果一把鏡子破了,你再怎麼修復它,它也是不能圓的(破鏡難圓),你何不讓它再破,乾脆一直破到底,以換取其他一絲的希望!
(理解提示:太極。)
置之於死地對於觀念來說,很簡單,你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