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就是拿人家的錯誤來折磨自己”可以讓人銘記一輩子。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度的闡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直白得不能再直白,卻可以讓人刻骨銘心。
所以,“大師讓人感到親切的時候,也是他露出凡人一面的時刻”,任何理論、學術成果或者思想的精髓都是建立在凡人對人世間事物的體會之上的,基於凡人的生活,又高於凡人的理解,這才是大師。大師也是凡人,跟你我一樣的凡人。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路標5:老師(7)
大師況且如此,又何況我們的老師呢?老師也是凡人,只不過他們比我們對生活、人生或者某個學術領域有著更加深刻的研究,可以給我們高屋建瓴的指導,所以,我們稱其為老師。但無論如何,老師和我們一樣。只有當我們在課堂之外體會到和老師聊天時的輕鬆和愉悅時,老師才會成為大師,也才會更受我們尊敬。
明白了這個道理,與老師相處起來也會自然、輕鬆很多。老師就像身邊的朋友、同學一樣,沒有什麼神秘,也無需我們過多的畏懼,把他們當成生活中的凡人平等地看待,與老師的交往也會順利很多。
與朋友交往,都講究一個“投緣”,與老師交往也是一樣。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無論哪一方面,總要有個共同的話題,才可能成為朋友,因為這個是對話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會“志同”,才可能就此共同碰撞出火花。
大學的學習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應接不暇,自然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這裡的老師,並非每一個都能成為你的朋友,你也不可能贊同他們的每一個觀點。大學的學習雖然有專業之分,但是同一專業之中也有著不同的方向,就像工作中我們有的人是做業務的,有的人是做管理的,大家的分工不同,共同服務於一家公司。因此,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儘快地確立自己將來的方向,自己將來究竟走哪一條路?比如我的專業,100多個學生都是編輯出版專業,但是這同一個專業裡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有的同學喜歡編輯,有的喜歡發行,還有的則選擇了電子和網路出版,而這每一個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有老師做專門的研究。這時,我們就要透過課堂、圖書館、講座等等其他渠道,來儘早確立自己的努力方向。當然,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向老師請教。也許你的選擇,就是因為你對某個老師特殊的崇拜和敬愛,就像我一樣。
正是因為有了對編輯專業老師的崇拜,才有勇氣與老師交流我對編輯學習的心得,才能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注,因為我們對共同的話題,做著共同的努力。老師也才會給我“不要因為自己是一隻鷹而感到羞愧”的鼓勵。此時,我和老師的交流已經不再僅僅是學習上的,更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凡人與凡人之間的交流,是朋友與朋友之間的交流。超脫了那份敬畏與忐忑,這種交流也得到了昇華,老師也成為了我心中的大師。
不要等到碰壁了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沒有一個老師故意要害你,與你過不去。只是所處角度的不同,你覺得他們故意跟你找茬,其實老師的一些做法,我們當時不理解,等到畢業了,回頭想想,就完全明白他們的良苦用心了。另外,由於老師要面對的是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學生,不可能與每個人都有很好的交流,錯過了與我們交心的機會。於是,就產生了誤解。
外表嚴厲、內心善良的王老師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教我們專業課的老師,姓王。那個時候,就聽師兄們說這個王老師很嚴厲,過他的課挺難的,而且很“冷漠”,被學生們稱為系裡的“四大名捕”之一(“名捕”指的是考試時逮學生,“故意”不讓學生過)。開始時有了這個印象,我對王老師也就沒有多大的好感。我大學時的成績是屬於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我的課雖然不是每門都那麼優秀,但是至少都能及格的。因此,也就少了與王老師“交鋒”的機會。自然地,我也沒有入王老師“法眼”。可以說,大學時期,我們倆互不熟悉。至少,我知道有一個王老師,但是王老師可能那時對一個叫“林少波”的學生並無多少印象。
路標5:老師(8)
巧合的是,畢業論文導師朱老師與王老師關係很好,他們倆是系裡專業課的兩大權威與支柱,有時自然地在一起聊天。大四快畢業的時候,朱老師無意中與王老師聊起我,還特別介紹了一下。於是,在論文答辯會上,我和作為專家組組長的王老師有了一次簡單的交流。當時我們也留了彼此的電話號碼。
2007年3月的一個夜晚,王老師給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