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和諧存在,也有著我們在文化和交流上的一種必要存在,同時,更使我們學會客觀地看待世界,這將是改變中國傳統文化觀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當我們尚且不知道任何一個人的客觀追求同時就是他的主觀之時,一個偽客觀的時代就會來臨(這樣的歷史我們經歷了很長很長),現在,是結束它的時候了。
就在這一章結束的同一天,我們看到了報紙上刊出的頭條訊息(估計今天全球通訊社都會將此訊息以醒目方式刊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判處絞刑。這是一場政治上鬥爭的結果,與這部《華文漫史》並沒有直接關係,然而我想說的是,任何政治和經濟上的衝突和競爭,其本質都是文化上的衝突。文化的異同與發展水準,將直接帶來文化的軟衝突,這種來自於意識形態方面的軟衝突的發生,不會象真的一場大爆炸一樣被我們所感受到,而只會被心智敏銳者所察覺和認識,事實上,人類誕生以來,這一方面的先哲們就早已得出了這一結論。當文化能夠如此這般地深入影響過去和今天的人類社會諸元時,也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產生出屬於她的結果。這種看不見卻能夠最終體顯出來的巨大力量,我們不能不予以正視和關注。至於全球化,這在今天,已經是不言而喻的客觀現實,任何區域性或區域的話題,都將成為世界的話題,而文化,則是這個以人為本的世界最根本的話題。我所希望的是,透過《華文漫史》的產生,而使中華的文化被世界所瞭解,而更為重要的,則是能對中華文化的自身演進,起到一個不太小的作用。這樣,或許在10個世紀之後,華文將與世界人類的先進文化達成真正的融合。
五分鐘前,鄒娟轉達了新浪讀書頻道樂意為這部《華文漫史》開闢網路專欄的訊息。我想,這是一個使這種討論中華文化話題的方式變得更加好的一個訊息。請大家都來吧,她的確關乎各位。
普世的開端(1)
但凡一種文化的興起,除了思想者的產生和牽引,還需要一個人類時代的中興。人類文化的生命,如同人一樣,往往會以一個過程的方式來表現。從幼兒到少年再到青年和中壯年,不同的階段將呈現出過程中的差異。文化一方面擁有其自然客觀性,同時又具備著人類對文化理解與掌握的主觀性,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同程度而導致文化不一樣的成熟度,使它們在各個不同階段中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態。有時候,這種文化態會因為劇烈的社會動盪而表現出寂靜無為,而另一時候則可以顯示出它的壯闊波瀾。已經查證的人類五千年文化歷史中的更多時候,文化往往以一種人們日常生活的種種衍物而化解在平凡之中。所以,文化的不同態,可以作為人類社會以及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某種折射。
中國文化的生髮,是一種純自然的狀態,這一狀態,也折射出人類最初開始認知世界時的那種單純可愛與無邪。劉勰從《原道》的角度提出了文章本天成的自然發祥之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參考記取。為什麼呢?當文化歸復到自然的屬性時,人類對於文化的認知態度會更加寬容,否則,因為文化的差異與擁有程度的不同,都容易形成文化的狹隘觀點,導致擁有均等文化的人相互輕視、引起不同文化的種類發生磨擦,產生文化差異上的價值鄙薄,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許多矛盾衝突,儘管表現在物質財富方面居多,而其實質,是源於文化的不同態與不同價值觀。
當文化開始產生出普世的影響時,則意味了一個大文化時代的到來。從單體的人類思想到一個大文化的普世,這一個過程,在中國積累了大致有3000年(這一點與司馬遷的史記歷史相一致),這就好比一棵樹的長成。我母親在廣州碧桂園的花園裡栽過一棵荔枝樹,第一年開小花的時候,結了十二顆沁甜的果實,最是令人驚喜,這就有點象人類文化的大爆炸時代,一批最先的哲人和思想者帶著他們純正而樸素的思想來到人間,而要使它結出更多的果實,則需要待它長成一棵壯碩的大樹了。這樣的一棵中國文化之樹長成,大抵可以由漢朝開始,這需要基於一個國家基礎的穩定和社會的寬和,在戰國紛爭和秦朝的酷律之後,漢朝的到來結束了這一切。而文化的普世,在中國漫長曆史中,又有兩類不同的人文態度:一類是強權之下的文化話語權,而另一種則是自由與自主的民眾話語權。鑑於中國歷史中自秦以來幾乎從未中斷過的高度中央集權形態,因此,文化的壟斷性也就成為了這種“普世”的唯一方式,這種狀況下,話語權則幾乎不存在民間的過多自由,當這種話語權的壟斷成為一種文化習慣時,一種“偽文化”的歷史就很容易產生,至於普世,往往也就成為了一種虛託的理想,這種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