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的,山頂有兩塊板,分別刻著對應方向的城市面貌,彩色的,有些像畫板,仔細看可以找到每座建築的對應,有新有舊,甚至一些殘缺的城堡,現實和石板上的描繪都是殘缺的。
接下來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堡,葡萄牙第一個國王,阿豐索,一手持盾牌,一手舞長劍,靜靜地矗立著,城堡已經很殘舊,但不顯得破敗,打掃得很乾淨,地面除了小石塊的路外,都是大塊一點的沙粒。
城牆很像中國的長城,有垛口,也有堞樓,中間的牆洞和中國的圓形迥然不同,是圓形間尖頂的,到處都擺著一些鐵炮,顯示著它曾經歷的戰火。
拍攝完古堡後是一個參觀專案,可能和中國的民歌一樣,葡萄牙的“法多”被認為是“國寶”,但印象中在中國還沒有見到一個民歌博物館。
陳設並不複雜,但很有味道,有一些製作樂器的雕像,和真人同大,稍不留意,就會以為是正在工作的匠人。
走廊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黑白照片,一個個都是歷史上“法多”演唱的高手,這點倒和麗江納西古樂類似。
最後是一個不大的酒館模擬,大螢幕上,已故的大師們在悠揚地吟唱著,暗暗的光線,懷舊的氣氛很濃,可能是為了營造氛圍,到處都可以看到一些老舊的收音機。
中午送別周豔,下午是拍街景,和前天不同,陽光依然,但人少許多,到晚上參加“法多”晚餐,才明白是週末,人們都是天黑才出來活動。“法多”的演唱保持古老的形式,燭光閃閃,人們或低沉或熱烈,感覺有點像在新疆,樂手們穿著古老的衣服跳舞,動作也和維吾爾族同胞類似,時不時請客人也參與一下,舉著花環在場裡穿梭,這些也像極了新疆,看來新疆是世界的文明交匯之地,一點不假。
結束時已是半夜,街上的人反而多了起來,車水馬龍,似乎比白天更有人氣,里斯本的夜生活開始了。
2005年10月1日
動身已是下午了,從里斯本前往拉古什,一路高速,路況很好,平坦而筆直。
似乎出市區不久,便開始進入荒無人煙的山區,山又不高,連綿起伏,或者說是矮丘可能更準確一些。
乍看起來像冬天的內蒙,同行的翻譯小曹講,這裡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光禿禿的,有一些樹木,但草很少,顯然說葡萄牙土質貧瘠是成立的,向海洋出發不僅僅是出於宗教的目的,也有領土的原因,三面環海,也許相對而言,只有大西洋可以征服,於是勇士們出發了。
3個小時的路途感覺很漫長,有變化才有節奏,滿眼都是一樣的風景,肯定會厭煩的。
路邊間或有些牛、羊,數量都不太多,小顧問,這些牛吃什麼?我說經常餓了得啃土!
山近看起來有些發虛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地快到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國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6)
拉古什是500年前葡萄牙船隊出海的一個據點,今天依然是出海港,一大片白白的桅杆停泊在海灣裡,海鷗飛翔,波光粼粼,看起來很迷人。
不過仔細觀察,海運並不是這裡的主要支撐,這裡的主業是旅遊業,城市以紅、白為主色調,青色的石板,彎彎曲曲。到處是泥巴,參觀者可看到水手,顯然海邊的船都是遊覽用的。
這個小城不到10萬人,在恩裡克的年代,這兒是漁村,航海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拉古什的改變似乎不太大,沒有什麼高樓大廈,而老百姓已經改變了生活方式,漁民看不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兒悠然自得地吹著海風,享受陽光,天色暗下來的時候,滿街似乎都能聞到烤肉的香味,舉杯喝吧!生活本來就應是這樣!
2005年10月2日
工作是從恩裡克的古堡開始的,500多年前水手們就是從這裡告別陸地,撲向海洋的。
因為修路,古堡被一切為二,丟在海邊的只有一小部分,在望塔的平臺上,也有為出海祈禱用的教堂,空間不大,供奉著葡萄牙的媽祖。
除了小教堂,其他房間是何用途,當時的人如何生活,已很難看到。所有房間都用來陳列照片展板,如果對歷史有興趣,大可以細細研究,但若想體會一下過去人們的生活形式,則難上加難。
8點,一條仿古的船要出海,經過再三做工作,終於同意了我們同船拍攝的請求,本來聽說是一些志願者在做研究,但到快開船時候卻來了一幫遊客,亂哄哄的,以女性居多。
船並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