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就開始真正的獵頭過程了。
那可真是“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啊!雖然以現在的道德觀來說,這絕對不屬於俠客的行為。但是在當初那個年代、那個崇拜、那個信仰之下,能出去獵頭的人,都是寨子裡值得欽佩的勇士!因為他們為寨子的五穀豐登做出了貢獻。
說到獵頭的勇士們,下手砍頭也是要有講究的。決不能一刀下去直接砍斷,而是要用很多刀慢慢割下才算好。
因為獵頭祭的儀式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用,別的族人也會祭祀。如果一刀就砍斷,就意味著有一天自己被獵頭的時候,也會很簡單。這大概就是圖一個心理安慰吧!
起初獵頭的目標,僅僅是男人。後來就發展到老幼婦孺皆可了。起初被獵民族可能只有漢族、傣族、布朗族等等。後來為了力求儀式的精益求精。只要是面板很白的外來人,一律都是獵頭目標。
因為白白的人頭放在人頭樁裡,就好像是白白的饅頭一樣。可以圖個好彩頭。而且,這裡說的‘外來人’可不是非得其它民族才行。就這麼說吧,只要是除了自己寨子裡的,其它一律都算作外來人。
等到勇士們凱旋而歸的時候,姑娘們就在前面抬著人頭,氏族成員穿著盛裝,敲起木鼓,甩起長髮,載歌載舞的為勇士們慶功設宴!
至於那個畫面嘛……大概就是老顧唱的那樣‘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山笑水笑人歡樂……’大概就是這種狀態吧。
他們確實是會唱歌,但是不會唱老顧唱的歌。而是一種叫做《砍頭調》的歌曲。
他們會先打死一隻雞,將雞頭塞在人頭的嘴裡,再放在人頭樁上。之後便敲起木鼓,唱起那《砍頭調》。傳說只要這樣做了,來年便會人畜兩旺,五穀豐登。所以後來流傳出一句諺語說“木鼓響,人頭癢”
獵頭之後便是祭谷。說起這祭谷,就有點噁心了。
巫師會向人頭樁上的人頭祭祀禱告,還會供奉食品。之後祈求人頭可以保佑村寨。
要不為什麼說,愚昧無知害死人呢!那人頭也就是不會說話罷了,要是會說話,不得啐死那巫師?!自己身受無妄之災,慘遭橫死不說,還得保佑這些血海深仇的敵人?這從哪兒能說得通?那人頭就是虎子和吳老二的也不行啊!
等到巫師一番禱告之後,就會將草木灰灑在人頭上。等到有草木灰的人血流到了地上之後,再把含有血、草木灰、或者還有點兒腦組織……的土分給寨民。
寨民們再將這些帶有人血的土,摻拌到谷種裡。等到播種時節,就將這些種子撒在地裡,以保佑來年豐收……
當秦震他們瞭解到這裡的時候,心情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一個是後怕,一個是萬幸。
後怕的是在虎子他們家沒吃米是對的!萬幸的是,不是每個地方的米都有這麼一個‘播種’過程。如果是那樣的話,恐怕自此以後對米飯就會有恐懼症了。
在這之後人頭就沒有什麼大用處了。會先在獵頭者的家門口供奉兩天。這兩天的時間就屬於那種一推開家門就能看見一個人頭瞪著自己的狀態。
不過寨民們倒是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等到獵頭者先‘享受’完這種特有待遇之後,再由巫師將人頭取下來,按著順時針的方向繞著獵頭者的房屋轉九圈。
一邊跳,一邊唱,唱的什麼咒倒是不太清楚。就當做是‘喜洋洋、美羊羊、暖洋洋……之類的吧’
總之,等到巫師唱完之後,就可以把人頭送到下一家去供奉了。如此流轉,直到第九家。最後,再把人頭放回到人頭樁上。
到了這個時候,也就到了獵頭祭的最後一步了---送人頭。
巫師將牽著一頭牛繞著祭房轉三圈,然後再把牛栓到木樁上。手起刀落快速用砍刀砍斷牛尾巴,並將牛尾巴扔過祭房屋頂。
之後眾人就以餓虎撲食之勢,一哄而上!將牛砍殺之後,並瘋搶牛肉。到了最後牛就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牛頭則被送往神林,掛在樹幹或者木柱上……
神林通常位於密林深處,傳說是眾神聚集之地。那裡會排列著無數的人頭樁,每個樁上都有人頭。每棵樹上都有牛頭。牛頭越多,代表祭祀的次數越多,也就意味著這個村寨會更興旺、繁盛。
至此,整個獵頭祭的儀式才算是圓滿結束。
想想秦震他們現在身處的這片山林,密密麻麻的掛著幾千個牛頭!!這是不是就將意味著有幾千個人頭也曾到此一遊過?這裡不但滿處飄蕩著牲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