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說:“這篇文章是少年作,借斯巴達的故事,來鼓勵我們民族的尚武精神。……文中敘將士死戰的勇敢,少婦斥責生還者的嚴厲,使千載以下的讀者如見其人!”
“我以我血薦軒轅”(5)
這是確實的。我們就只來看看少婦斥責生還者這個片斷吧:斯巴達王黎河尼佗(前引公函中作留尼達士,今譯萊奧尼達斯)率孤軍扼守溫泉關,與入侵的波斯軍血戰,敵眾我寡,腹背受敵,全軍覆沒。斯巴達武士亞里士多德因目疾未愈,沒有參加這場戰鬥而生還了,當他在月夜回到家裡的時候,妻子涘烈娜看到這違背了斯巴達武士道德準則的丈夫,感到蒙受了巨大的恥辱,就對這生還者說:
君誠愛妾,曷不譽妾以戰死者之妻。……君誠愛妾,願君速亡,否則殺妾。嗚呼,君猶佩劍,劍猶佩於君,使劍而有靈,奚不離其人?奚不為其人折?奚不斷其人首?設其人知恥,奚不解劍?奚不以其劍戰?奚不以其劍斷敵人頭?噫,斯巴達之武德其式微哉!妾辱夫矣,請伏劍於君側。
涘烈娜自殺了。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名臨陣脫逃者遭到了通緝。可是,第二年斯巴達軍在浦累皆(今譯普拉蒂亞)和波斯軍進行的報仇雪恨大獲全勝的決戰中,人們在陣地上發現了亞歷士多德壯烈戰死的遺骸!他是揹負著死無葬身之地的負義的懦夫的惡名投入戰鬥的。柏撒紐(今譯保薩尼阿斯,指揮這一戰役的希臘聯軍統帥)將軍說:按照斯巴達軍人的傳統,不能為他營葬。但是他畢竟有著斯巴達武士的靈魂。
《斯巴達之魂》是魯迅第一篇用鉛字排印在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是他文學活動正式的開端。後來他談到這篇,說,“現在看起來,自己也不免耳朵發熱。但這是當時的風氣,要激昂慷慨,頓挫抑揚,才能被稱為好文章”。不過,他同時也說了:“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並不後悔,甚而至於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亂攻一通,雖然無謀,但自有天真存在。”(《集外集·自序》)後來的文章當然是更加成熟,更有深度了。就文風說,是減少了一些華麗,在平實中更見筆力,也就是他在《蓮蓬人》詩中說的“掃除膩粉呈風骨”吧。可是,這篇文章中流露的愛國心,對祖國的責任感,是一直貫徹到後來。可以說,《斯巴達之魂》是他一生文學活動的一個很好的開端。
1904年弘文學院畢業照。接著,魯迅在《浙江潮》上還發表了《說》(署名自樹)和《中國地質略論》(署名索子)兩篇文章。
《說》一文,是介紹居里(文中作古籬)夫婦發現新元素鐳(符號Ra)的事蹟。1902年居里夫人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0�1克純氯化鐳。1903年6月她獲理學博士學位,兩夫婦都獲得皇家學會戴維獎章。一時媒體對這事做了不少報道。魯迅此文顯然是據外文材料編譯而成。可以看出魯迅懷著極大的興趣關心著科學的最新進展。在這篇文章裡,魯迅主張用“”字作為新元素的譯名,這個譯法後來沒有被化學界接受。
《中國地質略論》一文,在簡單介紹地質學常識之後,即根據當時已有的資料介紹中國各省煤礦分佈的情況。文章談到一些外國人到中國來調查地質礦產,要求開採權。魯迅對此感到恐懼。文章提出挽救的辦法,是國人自己“結合大眾起而興業”,自己來開採,發展工業。
在《浙江潮》第十期上,還刊出了魯迅翻譯的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地底旅行》開頭兩回。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學醫的夢(1)
1904年4月30日,魯迅在弘文學院畢業。決定去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去學醫,當時的想法,後來在《〈吶喊〉自序》中說了: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
當年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外景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裡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他大約是9月上旬到達仙台的,參加了9月12日的開學典禮。他在這學校很受到一點優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回憶說:
在仙台,與日本同學合影。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