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兵之計,只是安撫民心更為重要,畢竟誰家看著田裡的產出爛在地裡換成不銀子,也會急的火上房呀。
高明呀!
大明皇帝接到內閣傳來的訊息,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這些人還真的很高明,換了一個花樣其實還是沒什麼區別,總之還是向白名鶴問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了。
次日晚上六點,京城武英殿要求其他各中轉站等候,直接聯絡了中軍大營。
于謙還以為有什麼緊要的事情,在等候翻譯電報的時候眉頭一直是微皺的,一直到看清了電報之後,拿起電報紙重重的拍在白名鶴面前。
“這……,也算是一個事?”白名鶴反問。
“注意你的用詞,國之大事,民為上!”于謙警告了白名鶴一句,那意思就是你白名鶴說話注意一些,這裡可不止只有咱們兩個人,還有許多將軍與參謀呢。白名鶴倒是明白人,立即就知道于謙的意思,馬上介面說道:“於大人,按說現在大軍在外,政務上的事情等回去處理也不晚,總是軍情優先的。”
于謙對白名鶴的回答很滿意,當下就說道:“這是百姓,總不能讓百姓辛苦了一年,卻沒有收成吧。”
“於大人,我的意見是,所有漢中的杜仲膠入府庫,就地封存,然後由陝西都司出面採購為軍用與半軍用,製作可防水的軍用戰靴,以及民間使用的防水鞋。所須銀兩皆由海司支援銀票。把原料變成產品,增加了附加值的話,那麼以馬隊從山間小路無論是往西安府運,還是往漢江口都是值得的。”
于謙聽了白名鶴的話,心說白名鶴還真的是有一套呀。
沒有錯,運不出去就是運費過高,成本過大。但價值高了,掙的銀子多少,那麼運費就值得了。拖上兩年再修條路,一切都會有所變化。
“白名鶴,當真可行?”
“於大人,杜仲膠的用途遠遠的超過了想像,我說有幾萬種可能沒有人相信。同樣,我說每個給我五千萬畝的產量可能大明也未必夠用,同樣沒有人相信。只有作出來才能夠讓人信服,不說別的,光是下等雜料製作鞋底這一項就足夠消耗了。”
于謙相信,也沒有太多的懷疑。
這件事情不是鬧劇,只是因為大明這個時代對橡膠的使用並不瞭解罷了,就地建產,增加產品附加值,讓原料成為成熟的產品。
出了大帳,白名鶴才對于謙道:“於大人,這是一件好事。百姓們至少已經明白運輸的重要性,路通才會有財富。這只是第一起,接下來估計會有許多地方的鄉紳會考慮路的重要性,不如於大人上書,請內閣考慮長久之計!”(未完待續……)
第446節 虛地
要不要突襲烏林巴託?
于謙不斷的在反問自己,是不是應該現在就行動,還是再等等,等到發現了敵軍主力再動手,如果兵力過於分散的話,很可能會被瓦刺人個個擊破。
大明軍隊號稱一百萬。
可真正屬於戰鬥部隊的實際人數,也不過二十多萬人。
“巴音圖門比空城還空城,連牧民都沒有幾個人。留下的全是老弱傷殘,殺掉是暴行,養活著還需要用軍糧每天消耗著。不過找不到敵軍,士氣卻多少會受些影響的。”于謙在大帳之中說著,其心情多少有此無奈。
此時中軍都已經達到了中受降城,就是後世包頭市的位置。
幾位參謀將已經畫了無數條線的地圖再一次撐開,于謙來到地圖前:“眼下,瓦刺人主力消失,那麼有三種可能變化。第一種,瓦刺人逃了。你們信嗎?”
所有人都搖了搖頭,沒有人相信瓦刺人會不戰而逃。
而且土木堡之戰後,瓦刺人對大明野心更大了,普通的牧民都不害怕大明,更不要說是信心極度膨脹瓦刺貴族了。
“那麼第二個可能就是,瓦刺人在不斷的後退,引誘我軍深入大漠。”
于謙說罷,等著眾將軍的反應。
“于帥,誘敵深入是上策,特別是大漠之中別說是糧草了,就是補充水都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大軍出動,可不是一條小水窪就夠了的。以瓦刺人而言,他們佔了地利的優秀,而我們卻不可能長期在大漠,一但寒冬來臨後果不堪設想!”
眾將軍紛紛發言,都認為瓦刺人這一招誘敵深入之計。是狠招。
又有一個年輕的將軍最後一個發言:“各位將軍,瓦刺人如果拉長的戰線,那麼瓦刺人會選擇那裡作為突破口。末將在想,瓦刺人如果穿過大軍,到了我等後方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