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大強度運動則使廣泛的腦組織興奮性降低。而且過量運動時,人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為防止能量進一步被消耗,身體就會出現機能抑制,這時人們會感覺疲勞、無力、大腦反應減慢。如果長期過度運動,機體的“保護性抑制”機能敏感性下降,就會使大腦機能受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
研究表明,過量的運動不僅達不到減肥的目的,還會令呼吸系統受到損傷。
適量運動可以增強抵抗呼吸系統感染的能力,而過度運動,長時間暴露在冰冷乾燥的空氣中,呼吸系統受到感染的機會則比較大。研究人員曾跟蹤調查了10個馬拉松運動員,結果其中7個人的呼吸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
◎集中過量運動相當於暴飲暴食
長期不運動會傷害身體,而偶爾集中的過量運動無異於暴飲暴食。偶爾運動時會吸入比長期堅持運動的人更多的氧氣,隨著呼吸頻率加快,各種組織代謝加快,耗氧量驟增,容易破壞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造成細胞的衰老從而危害肌體。
偶爾鍛鍊的人,運動時隨著鍛鍊強度的加劇,體內會產生數倍於平時安靜狀態下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激素等物質,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動脈外圍阻力增加,導致血液迴圈動力改變而誘發心腦血管系統疾病。
愛心提示
有慢性病史的人群,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透過測試取得對自己既安全又有效的運動處方。開始活動時一定要由低強度開始,並加強自我監督,如運動前後監測心率、血壓、血糖水平等。
(6)糟糕的情緒,糟糕的心臟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阿那卡斯·柯魯徹斯有句話:“糟糕的情緒,糟糕的心臟。”精闢地概括了情緒和心臟的關係。
醫學研究證實,抑鬱、焦慮、憤怒等一系列消極情緒與各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臟病)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這些消極情緒也會給心電系統的檢測造成極大的困難,這些都是已經被科學研究所反覆證實過的。他們既不是偽科學的,也不是什麼最新推測。有關這方面的大量研究報告已經刊登在各大權威醫學及心理學刊物上。
澳大利亞的國家心臟基金會在考察了壓力與心臟病之間關係的研究試驗後,在最近的論文中得出結論:有強有力且一致的證據表明不良情緒、社會關係疏離和缺少社會支援與心臟病的誘因和康復之間有獨立的非偶然性的聯絡。注意這個詞“獨立”,它暗示這些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自身能夠導致心臟病。
一部科學作品最近的評論標題為“不良情緒症狀能夠提高冠心病的發作風險嗎?”結論是不良情緒症狀不僅僅有導致嚴重的和獨立的心臟疾病的風險,而且實際上比其他相關因素如二手菸容易導致更大的風險。
在最近對芬蘭的一家金屬業的公司812位職員的研究中,研究開始階段他們所有人都沒有心臟疾病,隨後發現,在十年的發展中,職位升遷越高的職員有更高的工作壓力(界定為高階工作需要兩倍低階工作的處理壓力能力),比他們具有低工作壓力的同事具有200%倍的更高發生心臟病發作的死亡風險。
一項對1 623位曾患有心臟病的病人的調查中發現,發怒對引發另外一次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提高200%的作用。
美國的心臟協會發行的頗有名望的雜誌《迴圈系統》上登載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9年的研究專案,它得出結論:在整個心臟康復過程中,減少不良情緒提高了150位患有心臟病的病人的康復狀況。
所有以上這些研究和其他成百上千的研究,強烈地指出在心理因素與心臟疾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絡。因為這些科學的發現,關心你的情緒生活如何影響你的心臟健康是重要的,無論你目前是否有心臟疾病。
扼制心腦血管病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因心腦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約佔死亡率的45%左右,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約有300萬,每年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及勞動力損失逾2000億元。因此,必須加強對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以減緩其發病態勢。
我國應啟動心腦血管病一級預防工程,在全國廣泛開展普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知識健康教育活動。建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各學科齊抓共管、社群與醫院協作的高效率的疾病控制新模式,建立健全社會醫療保障體系,擴大參保人群,擴大醫療體系的服務範圍,加強醫療體系的個體化服務,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危險程度提出不同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