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瓊瑤劇的成本不外乎是十幾萬,至多幾十萬的新臺幣。快的時候兩三天就可拍完一部電影,精緻打造的電影也不過是兩三個月就殺青。
這麼短平快,以圈錢為目的而炮製的瓊瑤劇,因為有瓊瑤小說的名氣支撐,居然在臺灣電影市場殺的臺灣本土導演群雄束手。
除了香港的精良製作的大片,以及一些著名大導演的作品之外。
臺灣市場導演拍攝的電影虧損的佔據八成,只有兩成能賺錢,但是瓊瑤劇改編成電影后妖孽一般大賺特賺,一部都沒有虧本!
古龍在在1980年的年初,忽然想要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也是被瓊瑤這個成功的案例所刺激到了。
“恩,我舉例瓊瑤,並不是說她的稿費本身!瓊瑤的小說出版,每年也不過是賺100萬港幣,不客氣的說,我一個月的稿費比得過她一年!”張少傑笑了笑。
剛剛張少傑舉例瓊瑤,兩人以為張少傑肯定是讚賞瓊瑤的。沒有想到,轉眼間,張少傑就自戀的談自己稿酬遠超過瓊瑤。當然,他們都知道,這並不是張少傑的目的。
金庸、沈寶新也不由微笑,好奇的聽聞張少傑下一步要講什麼。
果然,張少傑笑道:”瓊瑤如果僅僅是一年賺100萬港元的稿酬,我也不會重視她。哪怕她的稿酬一年有400萬港元,比倪匡高,我也不會佩服她。但是,我之所以佩服她,是因為她是首個大膽的以自己寫的小說,投資拍電影,從73年瓊瑤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以來,她恐怕的臺灣最高產的電影公司了。短短的7年時間拍了200部電影,平均每年30部,幾乎是能夠和嘉禾的電影產量相比!她的電影投資成本是多少?一一平均每部電影投資大約50萬新臺幣,票房呢?平均每部的電影能夠有300萬新臺幣的票房!除去院線發行的費用之外,她一部電影能賺100萬新臺幣…..”
沈寶新不屑道:“平均300萬新臺幣的票房,也不過是10萬名觀眾觀賞!香港的二流電影,也是有幾十萬觀眾的!盈利100萬新臺幣?
換成港元才多少?才25萬港元!”
張少傑笑道:“問題是,一部電影賺25萬港元,瓊瑤一年拍30部電影,就是750萬港元的利潤了。況且,她的電影基本上是以瓊瑤自己的小說為劇本改編,市場基本上穩定,上映後賺錢那是十拿九穩的!”
沈寶新這才深思,想到現在明報一年的利潤3000萬港元,位列香港第一流的大報社。
瓊瑤一個作家,以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一年能賺750萬港元。如果多幾個像瓊瑤這樣的作家,不要多一一隻要四五個,每年將小說拍成電影,那麼就足以比明報集團幾百名編輯、記者,上萬名作者創造的價值更多了……沈寶新頓時明白了張少傑的意思!
金庸對於張少傑的說辭,也是感觸頗深,港臺影視改編賺錢第一人當屬瓊瑤!
這個年代,金庸劇改編還不像後來那麼具有影響力,金庸的作品影視改編的**,主要是80年代中期之後,金庸小說被內地市場擁有數億計讀者,金庸劇才開始爆發出無與倫比的後勁!尤其是83版《射鵰》電視劇之後,金庸的影視劇每年開始和《西遊記》、《還珠格格》、《包青天》一般,成為了每年暑假必不可少的節目。事實上,在60年代,金庸的小說,就基本上都拍過電影了。
只不過,這個年代的電影技術,以及拍攝理念的限制。金庸的小說韻味,不能表達出來。所以,金庸劇在83年之前,影視改編完全不如吉龍劇那麼的成功!
但是,金庸劇票房不如古龍劇,但是在票房上,也不遜色瓊瑤劇。
這個年代,金庸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也是極奇蹟一般,十拿九穩賺錢的!
張少傑說道:“明報的報紙發行出版主業,可以說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階段。報紙的發行量增長,是有限的。利潤的增長,也不過是隨著香港經濟一年比一年好,商業公司付出的廣告費逐年增加。實際上,公司的主業已經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了!現在,有多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條是很多的國際傳媒公司的做法,就是不斷在海外各國設立新的報社,新的分公司,推出其他的語言版本報紙,不過,這條路我看還是不太靠譜!因為一一世界第一威熟的報紙出版市場的日本和美國!近代以來,日本政府的國策,就是要大力提倡國民看報紙、看新聞,來開啟民智。所以,日本報紙發行量是全世界最誇張的,大多數的日本成年人,都訂購幾份報紙,上班之前的空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