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發現你的心靈 作者:無組織

暴,我們現在惟獨缺少的是在這樣一種資訊狂潮中對自己內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這樣一種把握的話,我們自然會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一種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的時候經常看到、聽到要“培養人的覺悟”,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其實是一個佛家用語。我們來看看:漢字很簡單,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豎心一個“吾”,覺悟二字是什麼呢?字面上看來它就是看見我的心,拆解起來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麼我們真正問問自己,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有幾個人敢於面對自己的心呢?有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心是蒼白的,你會覺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撐著自己。而你內心有一個空空的傷口。內心的傷口是什麼都填不平的。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遺憾的,有一些遺憾發生之後,似乎用一生都彌補不上;有時候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欲壑難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許終你一生都不能讓你滿足。其實我們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論語》是什麼?《莊子》又是什麼?我想,所有古聖先賢,都以他們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面對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來,那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說我不太相信一個公民,當他不是一個有幸福感的、有責任心的、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他能讓他的親人幸福。如果一個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對兒女負責任的話,他也不太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擔承。所以每一個人的起點,我們生命的起點,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沒有人能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複製品,每個人只能成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認知自己。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于丹:發現你的心靈(2)

我們心中究竟有哪些美麗的願望?我們是不是敢於去面對?在這裡要說到孔子的一句話,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怎麼樣做一個真君子?”他的學生問他:“老師,做君子很難嗎?”他說:“不難。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他說做君子滿足三條就夠了,但是很遺憾他做不到。這是孔子的謙詞。他說“道者三”是什麼呢?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這三點。那麼這樣的一些話在今天過時了嗎?

我們來想一想,憂,所有的憂思、憂慮、煩憂,在今天其實更多。為什麼多了呢?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裡可選擇的太多。 大家想想,就在不到半個世紀以前,在中國的20世紀70年代,人還沒有那麼多的選擇,所以有的時候貧瘠也是一種安定,荒蕪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那時我們無所選擇。大家從一個學徒進一個廠子到退休,用的大茶缸子上面茶漬斑斑,瓷都掉了,印的還都是同一個廠名,你沒有離開過這個單位。這個單位給你分了個福利小房,自己住一輩子,到兒子結婚時拉一個簾隔半間還住這個地方。兩口子從別人介紹結婚,有點小磕小碰,一輩子吵吵鬧鬧,但不會有人想到離婚這件事情。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慣性,這是我們當時所習慣的一種生活的軌跡。但是到今天,走到這個世紀,你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換的,從工作到房子到伴侶,沒有什麼是不能換的。所以我們面臨的所有的憂惶、憂慮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再來說“智者不惑”。漫天漫地我們存在多少迷惑、多少困惑,客觀中又有多少誘惑?這個“惑”的元素也比過去更多。再來說“勇者無懼”。我們內心能不懼怕嗎?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龐雜的、價值觀出現斷層的社會急劇轉型的階段,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安身立命嗎?所以我們說認知自己並不是憑空的靜態的認知,而是把自己放大到一個生活的座標系中,在這個座標系在這個時代之中看自己,越發覺得人很渺小,人被所有的憂、惑、懼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頂多做一個喜劇演員,臉上掛著職業的笑容,但是很難面對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簡單的三個字:做一個仁者、智者、勇者。仁、智、勇三個字在這裡到底是什麼地位?仁、智、勇是人的主觀,憂、惑、懼是世界的客觀。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去改變世界的時候,我們起碼有能力選擇改變自己,也就是說怎麼樣讓你的內心更加強一點。那麼什麼是仁呢?學生曾經問過孔子:“老師,什麼叫仁?”按說“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學者解釋起來長篇累牘、洋洋萬言,但孔子的話太簡單了,兩個字:“愛人”。即善待他人、真心對他人好。學生問孔子什麼叫智慧,孔子又說了兩個字:“知人”。就是了解他人瞭解自己。這種瞭解實際上是最大的智慧。學生問如何去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