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就透過各種關係找到了行知書院的陳軼。
人人都知道行知書院是信國公府舊任的幕僚長開的,如今陳山長和信國公還保持著良好的交往,行知書院有大半學子是減免束脩的,這其中支撐著行知書院的經費從哪裡來,很多人家都猜是信國公府資助的。
陳軼接待了幾位書坊的商人,下意識覺得這是信國公府揚名的大好機會。
信國公府以武勳立府,人人都知道李碩決策果斷,部署周密,他行軍打仗,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指揮極其靈活,因而多獲勝利。
但由於李老國公出身貧寒,所有兵法韜略都是成年後才開始學習,一直受到將門世家的詬病,認為他是野路子,加之後來李蒙、李茂為了避嫌,都走的是文官道路,信國公府權利地位是有了,在武勳一事上的名聲卻一直都不算太盛。
尤其和累世出名臣良將的晉國公府比起來,底氣就弱了那麼一點。
陳軼自然也拜讀過那本《三國演義》,只覺得自己當年果然沒有跟錯主子,這老信國公果真是胸中有大丘壑大智慧之人,當年急流勇退也絕不是隻看在感情上。
只可惜運道太差,否則如今李蒙在世,信國公府很快也將成為出將入相之府。
但如今不同了,若是李老國公的《三國演義》能宣揚開來,再叫吳玉舟想法子在雲夢閣裡培養一批說書先生,這三國演義就將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信國公府最亮的一扇招牌。
這書妙就妙在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也許是李老國公並非出身世家的原因,通篇《三國演義》雖然說得是歷史,可也夾雜各種小說之言,半點都不艱澀,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粗淺,最適合街談巷語,府中雅敘,廳堂聽書。
加之“三國”裡有許多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接受起來就更加容易。
所以陳軼接受了這幾位書商和刻版商的託付,直接去找了信國公李茂,說明這背後蘊藏的無限好處,勸他接受下來。
李茂自然也想同意,但這書是他母親複述出來的,道理上至少要支會家中老太太一聲,於是便有了今日這一趟。
顧卿聽到有出版社社長加印刷廠廠長要見她,連忙整衣去前廳見客。
書商和刻版商雖然也是商人,卻也是大楚諸商之中最不受歧視的,概因這些商人是為了傳播學問而從事此行當,絕大多數都讀書識字,有些還學問淵博,說話並不讓人討厭的緣故。
這幾位書坊的商人都是錢塘地區最大的幾家書坊的負責人,旗下的書齋書局遍佈大江南北,這些人和大楚各大刻書鋪也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所以此次來的時候,也帶了各大刻書鋪的技術骨幹,就是為了向信國公府展示自家實力的雄厚,技術的精湛。
這幾位書坊老闆互相都相熟,他們之中,“罄竹齋”的老闆吳應人最年長,便由他最先說明了來意,並且由其長期合作的刻書鋪“華三郎刻書鋪”的負責人提供了自家的雕版、印紙、裝幀本和套紅本給顧卿觀看。
這些人進府都是做了諸多準備,不但背來了沉重的大版小版,還帶來了諸多紙張和以前的成書。私人書坊不像官家修書,質量肯定是及不上官家版本的,但他們這些民間刻書局的技術也在不停發展,自詡不會比官方差太多。
顧卿看完了三家送上來的各種“投標材料”,好奇地問“華三郎”的負責人:“諸位帶著這麼多板子進京,難道不累嗎?”
“老夫人,一塊雕版通常要耗費師父極大的心血,這就是我們刻書鋪的根本,自然是要帶上來給您看一看的。一塊板子刻得好,可以用許多代……”
顧卿見這人開始滔滔不絕的說這雕版有如何如何多的門道,知道他是曲解了她的意思,連忙打斷:“老身只是覺得這些板子體積太大,諸位為何不帶些活字過來再行拼湊?”
幾位刻書鋪的負責人面面相覷,其中一個膽子較大,直言相問:
“邱老太君,何謂活字?”
顧卿一愣。
這裡還沒有活字印刷嗎?這時候的時間推算,不已經相當於宋末的時間了嗎?
是了,這時候世家還在綿延,印書以前大約都是這些世傢俬人控制的,科舉聽說也是尹朝才開始推行,地方上的書籍事業應該進展的很慢。
“你們可以試試把常用字全部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字模,到了要印刷之前,再讓人排版在盤子裡,把活的字模全部按照順序排列起來,等印完了拆出子模,就可以反覆使用……”顧卿只是稍微點了點,幾位刻書鋪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