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我的頸椎病,發病之早,及來勢之猛,與我從小(6歲)就學騎28寸大人單車、姿勢不正確有關。由於身長手長不夠,不得不長時間昂首騎車,造成頸椎向後增生(與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正好相反),刺激和影響頸部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如此,日積月累;量變到質變;乃至危機最終爆發時,迸發出強烈的暈眩反應。
在病休四個月期間;先後做過針灸、按摩和“吊頸”(頸部牽引)等多項治療,均未見顯效。最後還是到中山醫學院去找我的救命恩人卓大宏醫生,當時他已是蜚聲國際的康復專家,近20年未見面,他一見面就認出我來,在寒暄一番後,他教我一套簡單的頸部體操——扭頸操,鼓勵我忍著痛堅持每天做兩次,數月後,必有顯效,待症狀基本消失,再堅持每天做一次,直做到老。
對恩人的話特別入耳,做起來也格外認真,在如示做了幾個月後,病情從明顯好轉到基本痊癒。至今30年過去了,從未復發過。
下面僅就卓教授教我的扭頸操,以及我自己追加的其他輔助動作,簡介如下:
(1)扭頸操。
取站、坐姿均可,要求肩和上身不動,站姿為雙手叉腰,雙腳平肩,眼向前平視。
第一個是廣播操裡的準備動作——頭部運動。順著口令一磕頭,二復位,三後仰,四復位,五左側,六復位,七右側,八復位;
第二個是旋頸動作,順口令從一到四,頭頸由左側經後仰旋至右側再到前俯;反之,順口令從五到八,頭頸又由右側經後仰至左側再到前俯。這個動作的設計,採取左一圈,右一圈對稱旋轉,是為了平衡前庭神經,防止暈眩發生;
第三個是扭頸動作,這是關鍵性一環,也是最難做但必須做的一環,忍著痛楚,堅持半個月就可過關。
順口令從一到四,頭頸由右側低斜扭向左上角盡處;再順口令五到八,頭頸由左側低斜扭向右上角盡處。此舉也可每念一個口令,頭頸向上扭轉一格,直扭到左、右上角盡處(所謂“盡處”即扭到不能再扭動的地步)。
所有口令都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到四、二、三、四;五、六、七、八;共四節三十二拍。
做完三個動作,再用手拍打和揉按頸部一陣,效果更好。在做扭頸操時,要注意四點:
①速度要慢,不可求快。
②旋、扭幅度由小到大,可掌握第一節小幅度,第二、三節中幅度,第四節大幅度,儘可能向胸前俯,向肩膀側,向背部伸仰。
③整個動作過程,保持上身不動,動的始終是頸。
④高齡伴血壓較高者,或有頸椎間盤突出或滑脫者,以及暈眩症患者,不宜做這套扭頸操。
(2)用十個指頭梳頭和拍打、敲擊腦袋。
每天早起,我都要用十個手指,以中等力度反覆均勻地梳頭,每次梳它幾十遍,梳完再用十個指頭先輕拍,後輕敲整個腦袋,各做數十遍,直到整個頭部感到舒服為止。
此舉好處良多,這裡只講對腦部的好處,其他的留待有關章節再講。透過十個指頭梳頭和拍打敲擊,可疏通腦部的經絡和血管,促進腦細胞的血流和新陳代謝,緩解腦供血不足,進而減輕乃至消除暈眩症狀;
(3)學習和堅持慢跑。
透過這次暈眩,令我感悟到,人到中年,身體太不如前,再不鍛鍊,後果堪憂。於是我痛下決心,利用這四個月的病休,學習慢跑,開始時每天跑幾分鐘,逐漸增加到30…40分鐘。跑下來覺得非常舒服,就這樣,我把它訂為每天生活的一個部分,不管是上班、出差、出國乃至後來派駐香港十年,除個別特殊情況外,下班後都帶領我的老伴堅持每天慢跑30…40分鐘。這樣做大大改善了整個體質,也加強了包括腦部的全身血液迴圈,更為我後半生的體質和體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的老伴也跟著額外受惠,她陪我跑步的結果,是徹底告別了每隔一兩個月要發一次的“美尼氏綜合症”的病史,從此過上了健康愉快的生活;
(4)酌服“腦嗌嗪”(現改名為“桂利嗪”)。
首先要肯定,解決我暈眩、頸椎增生和腦供血不足的是卓大宏教授的“扭頸操”,其次是“十指梳頭”,拍頭、敲腦袋和堅持慢跑。因為我是在基本解決問題後,個別時候在頸硬等不舒服情況下試服此藥。而且我根本未按其規定服食(按規定每日口服3次每次1…2片),我僅日服一次,每次1片,連服數日症狀消退後即停服,以後再也沒有服過。此藥多服有引發抑鬱症和老人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