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可見,曾國藩在軍事訓練方面還是很有一套的。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支以曾國藩為首的新式地主武裝湘軍就這樣產生了,他擁有陸師和水師一萬多人。其中水師十營,共有五千餘人,前、後、左、右、中有五正營,此外又有五副營;陸師也是五千餘人。
雖然湘軍只有一萬多人,在數量上無法跟它的對頭太平軍相比,但這支最龐大的團練軍隊,不可小覷。正是這一萬多人,最終卻將太平軍徹底消滅了。
就在曾國藩全身心投入湘軍水陸兩師的訓練中時,全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已經一舉攻克了江寧,擁眾百萬,並且在江寧建都,號稱太平天國。幾十萬清軍哪裡見過這種陣勢,結果不戰而敗。太平軍定都南京一個多月後,分別派出軍隊,一部分用於北伐,另一部分進行西征。西征軍沿江西進,攻佔安慶、九江、漢口、漢陽,江忠源急了,趕緊向皇帝奏報,請咸豐下旨讓湘軍出師作戰。
其實,遠在京城的咸豐帝更急,幾度下旨催逼曾國藩帶領湘軍出戰。但曾國藩都以船炮不齊或編練沒有正式形成等理由搪塞,任由咸豐帝說破了天,他也堅持拒不出戰。
其實,起初的曾國藩看著近萬名威風凜凜的湘軍,幾百艘戰船和近千門洋炮,也熱血沸騰,恨不得和長毛殺個你死我活。但當聽到太平軍建都江寧的訊息後,他意識到,太平軍的勢力不容小覷,要是真的打起來,也不一定能取勝。所以,他決定養精蓄銳,進一步鞏固實力,等待最佳戰機的出現。
除了這個原因外,曾國藩接按兵不動還因為:一是向廣東定購的洋炮只到八十座,大部分未到,大清官員的辦事效率低下,只能乾等了;二是大軍啟程的銀子還沒有著落。俗話講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國庫空虛,行軍打仗的銀子沒有落實,哪裡來的先行糧草。還有一個深深隱藏在他心底的原因:有意隔岸觀火,看看駱秉章和鮑起豹在長毛面前丟城失地的狼狽相,到那時再去收拾殘局,揚眉吐氣,把當年在長沙受辱丟的面子給整回來。 。 想看書來
81。千呼萬喚始出來2
當時,清朝上下官員依然把*太平軍的希望寄託在綠營——國家正規軍身上。咸豐讓曾國藩出征的目也只是讓湘勇配合綠營作戰。沒想到曾國藩卻找了無數理由多次抗旨,而且還提出一個三江、兩湖數省軍隊統一部署、聯合行動的戰略計劃。
咸豐帝終於發怒了,下旨斥責說:“好小子,朕忍了你很久了,你想把數省的軍務都由你一人負責,你也不照照自己,你是那塊料嗎?平時就驕狂自大,以為離了你,我大清就不再是大清了嗎?”
曾國藩接旨後,面對咸豐的責問,既憤怒,又惶恐。憤怒是因為兩年前自己的犯顏直諫,咸豐仍然耿耿於懷,並且不理解他編練軍隊的忠誠;惶恐是因為太平軍勢力浩大,而綠營軍卻連連慘敗,他如果率師作戰,是否能勝,沒有一點把握,如果一旦失敗,就真的是貽笑天下了。
所以,為了顧全大局,為了湘軍的初戰能有一個好的開端,他加緊訓練湘軍,把咸豐的催戰聖旨放在了腦後。雖然皇帝催得很緊,但倔強的曾國藩就認準一條——打死也不出戰。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湘軍這張王牌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曾國藩絕對不允許任何人讓湘軍像綠營那樣在太平軍面前一敗塗地。精益求精只是為了將來的重拳能給太平軍致命的打擊。
所以,曾國藩此時不出兵也是明智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替他著想。一時間,湖南省內對曾國藩的怪異舉動謠言四起:有人說曾國藩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他是怕吃敗仗,才如縮頭烏龜一樣不敢應戰;有人說湘軍只是噱頭大,沒有太強的戰鬥力;還有人說湘軍的戰船洋炮只是擺設而已;甚至有人說曾國藩不久將向太平軍舉手投降……
好在,曾國藩對這謠言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湘軍,湘軍的訓練情況,他知道拖延時間不是辦法,遲早有一天湘軍要真正面對死敵太平軍。
雖然這邊和咸豐帝叫勁,拖延時間,但時局逼人,太平軍並沒有因為湘軍久不出戰而放慢了西征的步伐,曾國藩又一次被推倒了歷史的前沿。
太平軍的西征大軍共五萬人,兵分兩路,在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二月十六日將廬州攻克,安徽巡撫江忠源因不願落入太平軍之手而投水自盡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82。千呼萬喚始出來3
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