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寫書做文章最難的,並不是隨筆就能抖出多大學問或多深的玄奧,而是怎樣儘快消除“寫”與“讀”之間的無形隔閡,讓隨便誰拿起書來,馬上就能和紙上的文字建立起最親近和最從容的相互自然交流。可現在的書,有多少真正在意和講求這種“閱讀口感”了呢?我們現在進書店東翻翻西看看,老半天下不了手買一本,並不是心疼錢,而是家裡已經積壓了太多可讀性極差的厚書,所以一逛書店先是視覺上發憷,甚至已經造成了某種閱讀的心理障礙。
當然我不敢說崔永元這本書,就已經達到了最令人垂涎的“閱讀口感”,但就像做《實話實說》節目一樣,他起碼是試圖去這樣做了。我也並不否認在崔永元這本書裡到處都是“小故事、小意思、小幽默”,可再想一想,現在朋友的平常聊天和神侃,難道一張嘴就非得是“大故事、大意思、大幽默”嗎?
崔永元確實精明,在整本《不過如此》之中,他更多都是在講述一些小人物、小事情。比如他寫大興安嶺“老白”的質樸和豁達、呂梁山“孔祥生”的仁義和寬容,再比如他寫河北“孫大嫂”在《實話實說》節目裡給他造成的難堪和尷尬,並且還能從許多普通小事中反芻出這樣的意味來:“最初採訪時,以為最佳的效果就是對號入座,但很快就會發現,生活遠比你的想像豐富,那經歷傳奇的程度,絕非職業作家妙筆生花所能企及的。那種慨嘆,那種由尊重而生髮的悲壯從此植根在你的心底,永遠塗抹不掉。天生日久,造就了你一個心房的模子,不管如何汙染,過一回清水,就還原了模樣。淳樸的鄉下人敞開胸懷幫你打了底子,讓你從容面對城裡的醜惡。”這就不是一般主持人甚至很多作家所能感覺和從容表達出來的了。
有人說,崔永元此番《不過如此》所以能賣得這麼好,完全因為他是電視名人。不能否認,其中肯定有這個因素,但近兩年名人出書一直都沒斷,更多的書不還是趴在書店裡根本賣不動?讀者現在都不傻,再不是你靠電視上的臉熟和出名,就能馬上綁他們掏錢包的事兒。倒是我妻子閱讀《不過如此》之後的反應比較準確:在電視上,只能看崔永元一點一點地“實話實說”,這回算是痛痛快快看了一場長篇的“實話實說”。
愛情面前人人平等(16)
這些年,隨著紀實節目的成熟和談話節目的興起,隨著電視的職業化操作和商業化傾向,從生活空間到心理空間,我們的神秘幽暗的鏡頭無孔不入,使本應溫馨的螢幕變成無所顧忌的情感屠宰場,迫使我們聽到了許多不該聽到的心底流血的呻吟。
我們曾把“人文關懷”當做電視崇高的目標之一,當關懷缺乏善意時,關懷有可能變成傷害。我們不是戲劇導演,我們沒有權利為有“戲”去放大本已不幸的故事、本已柔弱的情感。我不知道參與這期節目的錄製,對這個家庭原有的裂縫是修復還是加大?但願是前者,否則,我將會和我所尊敬的《實話實說》的同仁們一起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我們並未與同事張潔針鋒相對地探討。
我們可以先看看結果,節目播出那天,黃月一家分別在兩個屋收看。王金舫說,黃月講得好,自己有點緊張。然後就是接聽親朋好友的電話,都詢問去電視臺錄影的情況。一家繼續正常地過著平和的日子。關於黃月我想說,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註定要和博士一起過一輩子的。家庭生活這個課題不像實驗室裡的課題那樣枯燥和高深,可研究透了也要投入一生的經歷。我想給張潔朋友講個故事,老和尚帶著小和尚出行,途中遇一少女過不了河。
老和尚抱少女過了河。回到廟裡,小和尚兩眼失神,對老和尚說,師傅,你剛才抱了她。老和尚笑答,我都放下了,你還放不下。回頭再說黃月的一點殘疾,她沒在意,我們沒在意,只有張潔是念念不忘。很多人也在猜測王金舫是否幸福,我永遠也忘不了他說的話,我以前亂花錢,現在他們幫我攢起來。我有了兒子,又有了爹媽,現在我又有家了。我們是不是無形中犯了錯誤,在愛情的門檻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其實食品有好壞,衣服有貴賤,房屋有寬窄,只有愛情最公平。
無論你多麼富貴或貧寒,都可以追求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崇高的情感。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我們心態正常,那麼無論是黃月的身體殘疾還是王金舫的文化水準都是婚姻調適中一方的特定情況,這和其他婚姻中某一方的嗜酒,好煙,拚命工作,酷愛收藏,非去旅遊,總想更新傢俱一樣,只是一種存在的情況,談不上對與錯,只存在著度與過。更何況,關於別人的愛情,我們自己的評價體系通常無法靈驗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