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像透過這一面面的鏡子,反射出人生人心及流年歲月中的生命原形。最終,落在閱讀者心中的感覺,“原來如此”的時代與“原來如此”的個人命運,竟然有著曲折迷離的短程長途與悲歡愛恨。所謂的人,不過是某種“大動力”之下的小石子和細草芥。理想與夢想始終是用來被擊碎的,真理和歷史始終經不起事實推敲的。因此,所有的感嘆都毫無意義,人間必定如此,也只能如此。可以說,黃孝陽的這部長篇小說,對他個人而言,對以往的寫作是一個新的開闢和實驗。這部小說所已經達到的,應當比他自己設想的更多更為寬泛。
王利:難以盡言的《人間世》(1)
初讀《人間世》是兩種極端閱讀體驗的交織,一面是寫實主義的明晰,極真實;一面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混亂,極虛幻。前者是以李長安的個人經歷為線索,接近五十年的故事,以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為背景,細緻地描摹了一個五十年代生人是如何歷經那些有著深刻意義的特殊年代,成長為今日之人。後者是零碎地想象一對在檌城的戀人生前的故事,夾雜旅人對檌城的所見所聞,回望並想象這對戀人,將檌城置於歷史、空間、宗教等哲學意味的角度來審視,由此生髮出多個視點,引發對宏大、永恆的人生體驗的意義探尋。通篇那些矛盾的、變化的、因果的哲學因素又被塗抹上濃重的宗教色彩,有西方原罪的意味。
作者是七零後作家,在對建國五十年間的歷史進行回顧的過程中,已經不是用經歷過特殊年代那輩人慣有的傷懷、懺悔的口吻來敘述,而是帶點惡作劇意味的調侃,深層上是借那個特殊年代做背景,表達對社會發展規律、歷史長河的另類解析。作者試圖透過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對權力、財富、地位的解讀中呈現人性的複雜。作者對政治的洞察力如身臨其境般審視入微,他敏銳的筆觸將讀者帶入一個個微妙的官場生態圈。對李長安這個人物的處理重在描畫心理,那些埋藏在他內心深處的真假善惡都透過人物豐富活躍的心理活動一一呈現。對人物的道德判斷在解析人性的過程中是沒有意義的,不可否認,李長安在從政過程中是個有抱負有情懷有魄力的人,又極善於察言觀色、審時奪勢。他對那些荒誕而匪夷所思的官場潛規則瞭然於心,並且極其認同其存在的合理性。在這個角逐權術的大染缸裡,一個善於審時奪勢的人最終與潛規則趨同是必然的。幾乎能將官場潛規則玩弄於鼓掌,慾望極度膨脹的李長安最後栽在情場上,導致官場情場的全面崩盤。雖然依舊富有,但是被慾望扭曲的靈魂必定墮入無可拯救的絕望,在股市上以幾何數字增長的財富對他空虛的靈魂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現代小說的意義在於如何被敘述,我不想妄圖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也許根本沒有意圖,《人間世》只是一種特殊視角的呈現。小說結構上,檌城部分和李長安部分相互支撐,沒有檌城,李長安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的寫實主義的小說,沒有李長安的人生經歷,檌城被讀成無厘頭的玄幻也未可知。一段異常明晰的敘述會因言說空間的有限性而讓文字的意義流失,檌城部分虛幻、破碎的敘述作為李長安故事的參照是一種巧妙的構思。作者無意打通現實與虛構,整部小說的兩個聲部並不因諧和而動人,在寫實與虛構的強烈對照中,李長安近半個世紀人生歷程的故事只是表象,因容易把握而漸漸退隱,浮現的是令人費解的檌城的萬千氣象。也許李長安就是那個有幸到達檌城的人,而檌城則是李長安最後看到的紅塵本相。
這是一座沒有處所的城,它幾乎難以描摹,猶如塵埃般在陽光下忽隱忽現,但它確實存在,在檌城演繹的皆是人的悲苦,李長安和他所處的特殊年代,那一代人豐富的極端體驗,各種混亂交織的事態都將在檌城裡一一脫去外殼坦露真相。貪婪、傲慢、*、嫉妒、懶惰、饕餮、暴怒這七宗罪就是檌城人的面目,那些寫滿滑稽、荒謬和愚蠢的檌城人的臉龐實質就是人類社會中扭曲靈魂的真實寫照。檌城裡那些奇異的居民、那些神秘的儀式、那些顛三倒四的句子……都可作為李長安文字的註腳。檌城是惡的集合處,也是靈魂的救贖地,是人們神往的仙境。“一切想象相對於檌城而言都是貧乏蒼白的。他們所擁有的現實還沒有檌城的下水道萬分之一漂亮。”它是神的居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檌城亦可看作是所有人性通向神性的必經之路,是人性的徹底坦露之域,只有經歷檌城的種種神喻般的啟示才能獲得救贖的機會,才能勘破人世的罪惡,也只有在檌城才能看到人世的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