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人間世 作者:吻火

王利:難以盡言的《人間世》(2)

作者在構建檌城的過程中納入了對社會、歷史、人心的全盤考察,這些考察瑣屑零碎,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思索或可帶領我們撩開迷霧。例如,那些迷失了靈魂、身形扭曲、面目詭異的檌城人,“他們並不知道是在被誰擺佈,被誰取代,被誰拋棄。這讓他們的日常行為令人費解——時刻不忘羞辱別人,也不忘羞辱自己,甚至把煩瑣無趣的公文、新增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冗長沉悶的新聞報道、拙劣的謊言、用蘇丹紅造了鹹鴨蛋、矯情與惡俗等當成了生命的全部。”諸如此類意味深長的語句俯拾皆是。文明、國家、法律、暴力、現代技術、兩性關係,甚至高跟鞋、廣告、超市……,作者忍不住要剖析,筆觸所及如抽絲剝繭,讀者的思維隨之跳躍。作者試圖在提醒人們,某些常識的背後也許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孜孜以求的那些閃閃發光的東西未必是金子,還有可能是撒旦的眼睛。假如被撒旦誘惑,我們將褪去羽翅,忘記自己曾是天使。

在李長安故事的背後的龐大的檌城系統,是一個難以盡言的領域。我只能感喟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和寫作野心,他幾乎想把那些“理性、意識形態、現實性等意義內涵與外延以外的,不被理智把握的、不能言說而又確實被體驗、理解到的”所謂“意義剩餘”統統囊括到檌城中。人類自誕生以來便開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然而所有的話語系統都是限制,是枷鎖,這種負重阻礙了人對宇宙、世界、自身的認識。人類在尋找秩序的過程中漸漸迷失,在尋找智慧的過程中陷入無知,這是人類歷史最深刻的悖論。或許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無限延展的空間來觀看世象。文學的意義由此凸顯,它透過文字的重新組合,不斷突破限制來還原無限豐富的世界。正如作者所說,“我喜歡小說,那種不確定的小說。它們像馬鈴薯,在土裡匍匐生長,向著四面八方而去,隨時為人提供意想不到的飽含營養成份的驚喜。它多元,突現,沒有明確的中心點,是一個奇妙的系統,又好像諸神在土壤深處自然地生成。”《人間世》因構建了檌城而具備這種詩性的潛質。

毋庸置疑,黃孝陽是一位出色的小說家,他在長篇小說上的才華和能力令人讚賞,《人間世》可以作為一個明證了。作為一個有著強烈寫作理念的作家,黃孝陽的作品帶著一種深厚的理念痕跡,他曾提出過量子文學的說法,這本著作大概是一次淋漓盡致的寫作嘗試。誠然,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閱讀*,酣暢的敘述、絢爛的想象、精到的語詞、意味深長的警句……無不成功重新整理讀者的閱讀體驗。但是過於執拗的理念對作品的傷害也不容小覷。在檌城部分的寫作,過度斷裂、破碎的敘述也許是其量子文學觀的表徵,筆者淺陋地認為這種敘述模式似乎帶有炫技的成分,偶爾會造成一些閱讀障礙。不過白璧微瑕,《人間世》這部小說終究值得反覆閱讀。作者曾說自己的文字肯定有一部分能夠流傳下去,《人間世》也許是其中之一。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人間世 楔子

我是在公園的躺椅上見到這份被廢棄的手稿。本想撿起它擦腳下被露水與破碎的泥土草葉弄髒的皮鞋,可隨意瞥去一眼後,眼睛裡立刻被塗了膠水。文稿寫在十六開的普通訊紙上。開頭有一行隸書:多想擁你入懷,坐於月下,看那洶湧人潮。隸書扁平、工整、精巧,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是一種很需要書寫耐心的已從日常生活中消失的字型。這與當下恣意放縱的時代精神頗為不合拍——它的主人當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我翻動皺巴巴的紙頁。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就好像每個字都是一個男人的不同表情,並勾勒出他的一生。這很有意思。儘管我是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對於手稿中所描述的一些歷史並不大熟悉。但老實說,這份手稿看上去更像一部小說。文字中充塞著大量虛構、寓言、思辯,是荒誕與夢的堆積,是現實與內心的交鋒與碰撞——現實是重的,是一個人的五十年光陰的噓唏之聲;內心是虛的,是一剎那,無限長,且被種種思慮拓展開其廣度與深度,就像《尤利西斯》中那個都柏林人的一天。詞語被開啟,成為認識之門。

它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自傳,並不具備所謂“真實”的力量,但這有什麼關係呢?盧梭著《懺悔錄》,聲稱“發自心,切之膚”,可通篇不無矯情淺薄的虛飾,這個“確信自己有一種高尚的天性”的人在書本篇首聲稱:“我母親是貝納爾牧師的女兒。”但他母親其實是那位牧師的侄女。

我喜歡小說,那種不確定的小說。它們像馬鈴薯,在土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