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本由500萬增加到3億,當年9月上市。同時,地產三劍客協議分手,郭得勝從市場購入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

新鴻基地產穩紮穩打,進入20世紀80年代,躋身10大上市公司之列。1972年上市時註冊資本為3億元,1990年市值已超過220億元,增長70倍。公司純利,1974…1990年,增長41倍,達24。65億元/年。

郭氏曾有“樓花大王”之稱,1977年,郭氏改地產發展為地產投資—興建高質量收租物業。

他在灣仔興建了一幢50層高的商業大廈——新鴻基中心,為該集團招牌大廈。

郭氏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經營策略,集團下設建築事務所、建材部門、建築公司、售樓部、物業管理公司等多個機構。

郭氏卒於1990年,其子郭炳湘三兄弟繼承父業,新鴻基有長足發展。據1995年歲尾收市價計,新鴻基地產市值1400億港元,佔全港總市值的6。2%。家族擁有新鴻基地產46。83%股權,在美國三藩市擁有10億港元物業。1995年家族股息紅利收入23。18億港元,家族資產720億港元,名列香港超級富豪榜首。

英國遠東問題專家喬治·赫德說:“香港經濟的盛衰,除受世界經濟大氣候影響外,還與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政局有直接關係。”

第十章 地鐵招標 一飛沖天戰地王

1977年,長實參與地鐵遮打站、金鐘站的上蓋興建權競投。當時呼聲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區是置地的“老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誌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誰手,似有定局,但結果出人預料。緣何緣何?

1977年,是李嘉誠事業上不尋常的一年。

香港境外的大氣候由陰轉晴,世界性石油危機已成為歷史;中國大陸已從十年“文革”動亂中走出來,提出四個現代化口號,顯現出改革開放的端倪。

本港經濟以11。3%的年增長率持續高速發展。百業繁榮刺激了地產的興旺;地產的興旺,又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地產成為本港的支柱產業,舉足輕重。

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1971年將長江工業改為長江地產,集中發展地產,次年又更名為長江實業,併成功上市。當年的重大抉擇,現在越來越顯示出正確性。

1976年,長實取得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增至5。3億港元的歷史最好成績。李嘉誠在業界實力漸雄,名聲漸響。

不過,李嘉誠仍未被業界和傳媒視為地產鉅子、商界名人。長實說到底,仍是間中型地產公司,是五虎將中虎氣生生、但從不大嘯大吼的一員虎將。

香港傳媒界,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有個新入行的記者問旁邊的人,“那個額頭高高,頭髮微禿,頻頻舉手應價的中年人是誰?舉一次手加個幾百萬,好像很平常?”

旁邊的老記者說:“他叫李嘉誠,長江實業公司的老闆,當年靠做塑膠花發跡,還被捧為”塑膠花大王“。近些年投資地產,擁有多間工業大廈,還在賽西湖發展高階住宅樓宇,在地產界已小有名氣。看他在拍賣場的氣度,實力不可小覷。”

這位老記者解釋了好一番,才使新記者知悉李嘉誠其人。如今,李嘉誠名聲如雷貫耳,家喻戶曉。若有哪位記者認不出李嘉誠,那定是天大的笑話。

在1973年大股災前,官地、私地拍賣場上,風頭最勁的人物數船王趙從衍的公子趙世曾。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趙世曾,是眾人心目中的地產強人,只要他出現在拍賣場,除洋人外,似乎無人敢與其競投爭鋒。股災翻船後,趙公子淡出拍賣場。人們漸把目光投向華資地產五虎將。五虎將中,除低調的陳曾熙,人們更關注的是郭得勝、鄭裕彤、胡應湘等人。

1977年後,公眾焦點聚在李嘉誠身上,只要他出現在拍賣場,記者會盯著他窮追不捨,採訪拍照。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拍賣場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鐘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里,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