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投資型的市場,潮退了看誰裸泳,之前都是混在一起的。
政府為什麼要改變原來的模式呢?因為非常危險了,如果這些投資型的住房都是在用銀行的資金貸款,而且都是滾動的,這個房子抵押,然後我去貸款,然後我去買房子,然後我又賣了,我又去抵押買房子,如果老是這樣的話,房價一跌就有問題了,馬上房子賣不出去了,或者賣不了現在的價格,貸款就有問題了,這跟次貸是一樣的了。有什麼區別呢?你看一些房產中介機構捲款逃跑,可能把房地產商的房子拿來抵押了,想把房子賣出去還貸款,可是賣不出去了,或者賣不出這個價格了,那抵押貸款怎麼還呢?這就是斷供了。因為都是用銀行的錢,最後就說這個房子我不要了,銀行就是壞賬了,銀行發生壞賬,經濟就出問題了。這是我理解的政策可能帶來的結果,但是年初和去年年底,大家對這個政策的解讀都是不對的。我在年初的時候也是去了一些像這樣的講座,也有一些投資者問到我這樣的問題,我就告訴他,如果把兩個市場一分開,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了,居住型的市場就是真正的需求,投資型的住房市場是一個資產型的市場,供求是調整不了的,為什麼呢?跟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是一樣的,資產型市場是不能用供求找到均衡價格關係的,均衡價格關係只有在商品市場上,因為商品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就是效用約束。比如說我吃一碗飯吃飽了,再賣兩碗飯我不買,價格就下來了。居住型市場也是一樣,我這樣的收入就買這樣的房子,政府就可以把價格穩定住。但是在投資型的住房市場上就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根本就不在乎價格漲多高,我一百萬買一百五十萬賣,同樣的房子,推到價格越高越好,多高都沒有關係,只要我賺錢就可以,所以找不到均衡價格,在這個市場上根本跟供求無關,我想政府根本都不用控制價格,所以很厲害的一點,就是控制了貸款,這是最重要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次貸危機與變化中的中國經濟形勢(4)
比如說湯臣一品,11萬一平方,沒有關係的,因為用自己的錢開發,人家真金白銀買,出了任何問題,價格跌下來,賠錢了,都是自己負責任,政府不用管的。在投資型的房地產市場上不用管價格,漲到天價都沒有關係,只要用自己的錢。但是一旦在我們這樣的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用銀行的錢,就有危險了。所以我對政策的解讀是這樣的,首先分為兩個市場,投資型市場和需求型市場分開,投資者和發展商的角度都是管住了資金,是為了防範發生美國次貸的風險,不要讓銀行發生問題。
現場提問:左老師,中國老百姓30%的資產表現為房地產,而房地產的價格走低,消費者手裡沒有錢,而且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也在降低,消費者就會收縮消費,有可能導致我們國家GDP往下,未來的經濟發展處於更加不確定狀況中。最近很多學者建議在目前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政府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的相當一部分錢來自土地市場,由於房地產市場走低導致土地價格走低,導致土地流拍,政府手裡也沒有錢,對中國經濟未來肯定也是雪上加霜。那麼請左老師做一個宏觀經濟的分析。
左小蕾:對於貨幣政策的看法,我計算過,大家都認為貨幣政策要放鬆,因為中小企業貸款很難,首先我想說,中國貨幣政策從來沒有緊過,意思是什麼呢?把2004年開始一直到2007年的經濟增長加上通貨膨脹,跟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比較,都是後者大於前者好幾個百分點。這是什麼意思呢?GDP增長就是說經濟執行中的貨幣供應量、需求量,通貨膨脹就是通貨膨脹上漲所增加的對貨幣供應的需求,貨幣供應量超出了這兩個東西,你還能說是很緊縮的貨幣政策嗎?是很寬鬆的。既沒有影響經濟執行的貨幣供應量,也支援了通貨膨脹所增加的貨幣需求。中國的貨幣政策,到2006年也增加了很多,比如說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的提取,實際上都沒有影響我們正常的貨幣執行,所以說從來沒有從緊過。2007年GDP增長11�9,加上4�8的通貨膨脹,等於16�7,那一年的貨幣增長也是16�7,所以這兩項剛好相等,也不能說從緊,也滿足了你所有的需求。2008年起,經濟增長因為通貨膨脹漲得很快,GDP增長加上通貨膨脹率,比貨幣增長大一個百分點,也就是2008年的貨幣政策才真正開始對通貨膨脹有一些遏制作用。我們之前那麼多的緊縮政策,為什麼我們的貨幣還沒有緊縮呢?因為我們的外匯積累很高,存款準備金和公開市場操作,都是在對沖外匯積累、結匯造成的外匯發行,而且我計算的結果,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