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繚獻策
戰國時期,為了統一六國,稱霸天下,秦王政(秦始皇)廣收人才。一天,他聽說魏國有一個名叫繚的人很有才幹,即聘為大臣,掌管全國的軍事大權,人稱國尉,又叫尉繚。尉繚與丞相呂不韋的門客李斯很熟,深知李斯能幫助秦王出謀劃策,打亂六國部置,最終統一中國。於是,向嬴政舉薦李斯,共同研究統一六國的策略。
一天,秦王政向他請教統一六國大計,尉繚說:“當今各國勢力和強秦相比,猶如晉國,分散則容易滅亡,聯合則難以攻擊。例如,三晉聯合,智伯瑤滅亡,這個教訓大王不能不考慮。”秦王問:“怎樣才可使列國散而不合?請先生賜教!”尉繚說:“國家大事,皆取決於權臣,這些人有幾個能為國家盡忠效力,不過都想多得點財物貪圖個安逸罷了。大王為取天下,就不要吝惜府庫財物,要不惜重金賄賂各國有勢力之重臣、權臣,以亂其謀。我掐指算了算,只需花費30萬兩黃金,各諸侯國即可滅亡。若天下盡歸秦,何患府庫無藏物。”秦王政聽了非常高興,拜尉繚為上賓、太尉,其弟子皆封為大夫。
從此,秦國拿出大量庫存金錢,派遣賓客、使者,奔走各國,視其寵臣用事,以厚禮賄賂之,探測其國情,離間其君臣和各國之間的關係。他們依尉繚所列消滅六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行事。一天,尉繚對秦王說:“大王可派遣王敖先去魏國,勸其向趙國求救兵。再用重金收買趙國寵臣郭開,勸趙王出兵”。尉繚認為,韓是小國,可先消滅,關鍵是趙、魏兩國。先伐魏,只要趙國出兵,就可以此為罪名,移兵擊趙。亡趙後再亡魏。秦王政點頭稱是:“這個主意好!”滅六國大政方針一定,秦王即向魏國發兵。同時,遣使王敖持黃金5萬兩,往魏國行事任其使用。王敖到了魏國,拜見魏王說:“秦伐魏,魏危在旦夕,大王不如割地給趙,求其援救。”魏王不相信趙國會出兵。王敖謊稱:“趙國大權由郭開掌握,我與他素相友善,只要我去見他,講明道理,我想不會有問題。”魏王信以為真,答應把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與河南省安陽市的交界處)城割讓給趙國,還託王敖持國書到趙國求救兵。王敖用3千兩黃金收買了趙國重臣郭開,令其賣國求榮,對趙王進讒言:“魏亡、趙危,今魏願割鄴城之地向我求救,大王應同意。”趙王聽信讒言,不加思索地派出5萬兵馬去接收魏國鄴城。秦王聞訊立刻移兵伐趙,兩軍在鄴交戰,趙軍大敗。秦兵乘勝追擊,攻破鄴城及其他九城池,這時趙王才慌了神,忙召叢集臣商量對策。大家都主張啟用大將廉頗抗秦,唯郭開反對,極力阻止趙王啟用廉頗。王敖問:“你不擔心趙國滅亡嗎?為何不勸趙王起用廉頗為將?”他漫不經心地答道:“趙國亡不亡,與我何干?廉頗是我仇人,我怎能容他?!”王敖知他是沒有一點愛國心的人,遂串通說:“趙國滅亡後你可到秦國與我共事”。隨後,又贈7千兩黃金,希望他以後有事,還要多多關照。郭開手捧光燦燦的黃金,大笑道:“我受秦王厚贈,若不用心圖報,何以為人?”
。 想看書來
一、計篇(7)
從此,這個奸臣施展渾身解數離間趙王和廉頗的關係,又離間趙王和大將李牧的關係,使趙軍迅速瓦解。當秦兵直逼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之時,他甚至勸說趙王投降,公子嘉痛罵道:“你這混蛋!先王社稷怎可放棄!”他拔劍在手說:“覆國讒臣,再敢胡言,我讓你身首兩地!”說著就要殺之,被趙王勸住。一天;郭開趁士兵防守之隙,派心腹偷偷出城將密信一封送入秦營,信中說:“趙王已十分畏懼,若秦王大駕親臨,我將力勸趙王獻城!”秦王大喜,立即親自出徵包圍邯鄲,繡著“秦王”二字的大旗嚇破了趙王的膽,郭開又趁機進讒言,讓趙王以巡城為名,開啟城門把投降書交給秦王,並下令在城樓上豎起降旗。
就這樣,秦王不費任何將士、兵卒,很快滅亡了趙國。當秦國拜郭開為上卿時,趙王才醒悟,原來他是個內奸!但為時太晚了,趙王氣得一病不起,死於房陵。當然,任何叛徒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沒多久就被李牧的門客劫殺了。
屈原救國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遣張儀到楚國以割地為誘餌,騙取楚懷王的信任,藉以達到拆散齊楚聯盟的目的。張儀來到楚國,在楚懷王面前巧言令色,油腔滑調地亂說一通,懷王目光短淺,不知他包藏著什麼禍心。大夫屈原冷眼旁觀,很快就識破了張儀的險惡用心,退朝之後,屈原勸楚懷王不要上張儀的當,說:“秦國以小利誘騙我們,妄圖破壞我們與六國合縱,大王切不可讓秦國的陰謀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