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ds();</script>。王支隊留少部人馬繼續依託十萬大山牽制騷擾清軍,主力則調回本部,加強本部的力量。
而兩個軍分割槽各領三四千人馬,本部則有五六千之多,以儘量確保作為兩個軍分割槽聯絡的中間鈕帶,並能繼續對法人形成壓力。大量政務人員則隨軍分配,跟著作戰部隊到各自的活動地區開展工作。
總部命令下達得突然,部隊展開行動也很迅速,蝟集於滇南與清軍對峙的革命軍東分西分,只剩下了本部兩千多人馬。王支隊主力正在奉命轉回,很快便會使本部人馬充實起來。而清軍,卻暫時對革命軍的行動沒有覺察。
…………
歷史證明,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援。否則,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前提條件,就是人民成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或得到權力,或得到實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選擇。併為他們所擁護。
而晚清的新政恰恰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又遇到時機不好,庚子年鬧下的鉅額賠款。壓得清廷喘不過氣來,推行新政所需的大量經費就只能取之於民。
辦什麼事情都要錢哪!以新軍編練為例,如果按編練三十六鎮的計劃估算,這一塊每年的預算就達到五千多萬兩,而當時清廷的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億兩多一點。
結果呢,除了北洋六鎮按編制完成編練任務外,其它省份大多減少計劃。或者根本就是有名無實。而北洋新軍之所以得到朝廷財政支援,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負有拱衛京師之責。靠著朝廷強制攤派才得以保證經費的。為此,有人抱怨說:“徵天下之餉,練兵一省,如人單護腹心。而聽四肢之屠割,未有不立死者也。”
令人驚訝的是,在清王朝控制力日益縮減、統治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在二十世紀的前十年,它的財政收入居然還能以每年數千萬兩的速度增長,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籌款,清廷只能向下攤派。而那些地方督撫們也叫苦不迭,上面催得緊了,只能層層轉移。向最廣大的老百姓身上榨取。原本為鎮壓太平軍設立的厘卡制度,不但沒有因為戰爭結束而撤銷,反而越徵越多,厘金由此成為清末的大宗歲入之一。
當時,清廷和地方政府在傳統的稅收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稅捐。如糧捐、房捐、新捐、學捐、鋪捐、膏捐、統捐、攤捐等等,這都是以前所沒有的。
由於稅收加重。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因為推行新政、增加攤派而引發的民變事件愈來愈多,民眾對朝廷和官府的不滿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如各地毀厘卡、搶米風潮、衝擊新設立的警局甚至搗毀新學堂。
用民怨沸騰來形容清末的最後幾年,也許有些過分,但廣大民眾對這個威權逐漸減弱的朝廷確實是喪失了感情。如果有人要去推倒這棵腐朽的大樹,他們是樂見其成,甚至是會上前助一臂之力的。
這也就是革命軍,乃至同盟會發動起義能夠應者雲集、迅速擴充的原因所在。雖然不排除會黨的作用,也不排除參與的民眾有趁火打劫、湊湊熱鬧的心理,但對官府的長期不滿,需要一個渲洩的渠道,也是主要的原因。
通俗一些來講,就是長期受壓制的邊緣群體有翻身的願望,有鬥爭的訴求,卻沒有管治的能力與妥協的精神。而當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動盪時,騷亂便可一觸即發。就好比是,舞臺已經搭好,只等著機緣巧合的人登場而已<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而復興會和同盟會的革命黨則是要粉墨登場,在歷史的舞臺上表演的人。顯然,復興會的行頭更光鮮,唱唸作打更是樣樣精通,表演得更好,得到的掌聲更多。
對此,陳文強是有切身體會的。到達廣州,他首先便來到粵漢鐵路廣東分公司,檢視工程進度,召集董事會議。雖然他在外期間,電報聯絡也沒有間斷,但還缺乏更細緻的瞭解。
令陳文強感到欣慰的是,粵漢鐵路廣東段的修築還是比較正常,工程進度並沒有受到廣西戰亂的太大影響。從與各董事的隨意交談中,陳文強知道他們還是有疑慮的,但革命軍的紀律和行動,以及復興會喉舌的宣傳,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反,對於最近的黃岡和七女湖起義,大家的評價不高,甚至對官兵能夠平息暴亂而感到高興。
仔細想想也很正常,粵路“全系商股”,這些大股東、董事全是大商人,他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