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有多失望。”胡漢民煩惱地直抓頭髮,“放眼國內,竟無同盟會所光復的一個地方,竟無一面青天白日旗飄揚。同是革命,還有復興會的倚強傾軋,真是,真是——”
王孟南苦笑著搖了搖頭,轉身悄悄退了出去。
………………
還要勇敢<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繼續前進!
無論什麼事情發生,自由總是要堅持的;
反叛!
打倒暴君!
戰鬥帶著多次激昂的警號和不斷的前進與退卻而更加劇烈起來。
反叛!
用槍彈向暴君射擊!
我們想,
勝利是偉大的。
臨時政府成立,意味著革命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是稍微休息整頓一下,用妥協和談和去爭取廉價的勝利;還是繼續勇敢地前進,用鮮血和犧牲徹底將滿清和舊官僚埋葬。這個問題在陳文強看來,根本沒有考慮的價值。
並非陳文強不懂得暫時示弱以驕敵軍的慣技,而是革命的性質決定了他必須咬牙挺住。革命陣營是由幾股政治力量聯合而成的,儘管有聲勢,而且復興會佔主導地位,但也潛藏著被分化的危險。持續的戰鬥就是旗幟,是戰鼓,大家望之而行,聞之而動。只要革命的大旗不倒,人心就能凝聚,對敵人的壓力就能持續下去,北方的局面就會出現轉機。
現在的局面有些類似於三足鼎立,南方革命軍、北方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和垂死的滿清朝廷。北洋軍較強,革命軍在急切之間難以取得優勢。
但隨著南方各省的陸續獨立,在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上,革命軍會佔據越來越明顯的優勢。
武勝關戰事持續,而南京的光復則又為革命烈火的熊熊燃燒增添了一捆乾柴。
此時的南京,張勳還未任江寧將軍,兩江總督是以布政使權署的樊增祥,端方則因為在慈禧太后的葬禮上派人拍照而被罷官。
劉之潔,蘇軍第五協協統,此協軍隊,人數齊全,在江蘇是武器裝備都較好的一支隊伍。劉善撫慰士兵,軍事訓練搞得也不錯,軍紀嚴明,此支勁旅被人稱為“鐵血男兒”。且劉在日本士官學校讀書時即加入復興會,一直潛伏至今。
林述慶,一九零八年加入復興會,並統領鎮江第三十五標起義,在聯軍會攻南京之役時,身先士卒,異常勇敢,首先率軍由太平門入城。
徐紹楨,第九鎮統制,性格優柔寡斷,在起義反正的過程中猶豫遲疑,但最終還是因為民族感及舊部趙聲的感召而投身革命。
沒有北洋悍將張勳的拼死抵抗,在革命軍水陸兩面的凌厲攻勢下,南京新軍紛紛起義,與江防軍、巡防營的戰鬥激烈而不殘酷。海軍艦炮,以及從上海製造局拉去的大炮在戰鬥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南京光復,且沒有歷史上的血流成河,市民慘遭戰火。
南都光復,不僅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還有極高的軍事價值。沿津浦路北上,便可威脅到山東直隸,形成東線北伐。而北伐之聲,也隨著南京的光復而甚囂其上,還有革命臨時政府應馬上遷至南京的呼聲也在報端頻繁出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