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祖孫三代人即冒犯清廷的例禁,在這裡率眾淘金墾荒,組織武裝,且勢力漸大,“局紅管亮”(人多槍好)。
由於金礦地處偏遠,官兵無力進剿,當地政府只好採用安撫的辦法,給當時的首領韓憲宗委以官職,後又授予憲宗之孫韓登舉守備之職,不久又升為都司。但韓登舉雖然接受了官職,卻不受清政府節制,仍然嘯聚山林,獨佔一方。
這支武裝,也成了日本人的一塊心病,因他們大多是獵戶出身,槍法準確,真要動起武來,也不一定討到便宜。為此,日本人多次潛入夾皮溝一帶,軟硬兼施,企圖迫使韓登舉屈服,卻遭到了韓的斷然拒絕。
韓登舉雖屬綠林,但卻心有民族大義。值此大敵當前之際,他願意聽從指揮,與官兵拉個對馬(聯合)。在韓登舉的帶領下,這支武裝隨即開到局子街附近駐紮下來。
一九零七年年末,中方在當地的一所寺廟內同日本人進行了第一次交涉。當齋藤季治郎來到寺廟的時候,只見四圍龍旗招展,數千中國官兵荷槍實彈,排成密匝匝的方陣,站滿了山前山後。雖然服裝並不整齊,但其陣勢威嚴,個個精神抖擻。齋藤一夥人十分驚訝,他們不知這些中國官兵是從哪裡來的。
在張紹增等人的嚴詞詰問下,齋藤理屈詞窮,又領教了中國方面的陣勢和實力,知道進一步的行動一時難以得逞,只好自己找個臺階,然後悻悻退出會場。
間島問題懸而未決,日本人賊心不死,終是一塊心病。如果國家陷於戰亂,難保日人不蠢蠢欲動。
再說當時在東北的名義上歸屬清廷的武裝,還有駐通遼的後路巡防營統領吳俊升、洮南的前路巡防營前路統領張作霖、遼南的左路巡防營統領馮德麟、通化的右路巡防營統領馬龍潭。東北的巡防營不比內地,他們大多興起於日俄戰爭時期,此後又與蒙匪、鬍子長期作戰,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但這些人也有個特點,那就是本身皆為綠林出身,極善生存之道,屬於有奶便是娘,誰腿粗就抱誰,哪邊風硬就向哪邊倒的型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