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辦,由陳文強接手,朝廷旨意已經說明,但卻未重新安排他的職務。陳文強露出婉留之意,自然是件好事。況且,李維格是個負責任的人,被聘為鐵廠總辦時也有著雄心壯志,要把鐵廠辦好,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學。
“陳大人好意,下官豈敢相拒?”李維格苦笑了一下,說道:“漢陽鐵廠本東亞創局,事非素習,然自張、盛二公(指張之洞、盛宣懷)以及二公所用之人,無一非門外漢,暗中摸索,何能入室登堂?下官自接任鐵廠總辦以來,苦思鑽研,卻不明鐵廠弊,實是心有不甘。陳大人遠在崖州,未至鐵廠卻已心中瞭然,令下官欽佩備至。若是能解下官心中所惑,下官感激萬分,願暫留鐵廠,效綿薄之力。”
“見識得不錯,辦廠人員不懂技術,盲目訂購裝置,正是最大的問題。”陳文強微笑頜首,說道:“那咱們就共同努力,拭目以待吧!”
不懂裝懂,當官的拍腦袋作決定,正是洋務運動的弊病之一。
當年籌建漢陽鐵廠時,洋人曾提醒過“欲辦鋼廠,必先將所有之鐵、石、煤、焦寄廠化驗,然後知煤鐵之質地如何,可以煉何種之鋼,即以何樣之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未可冒昧從事”。可張之洞大言曰:“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分可耳。”
結果可想而知,先是馬鞍山的煤不能煉焦,還要從德國購焦炭;後來改用江西萍鄉的煤,又因為所購機炮為酸性配置,不能去磷。折騰了五六年,花費了五六百萬銀子,合格的鋼卻還未煉出來。
而陳文強甫一接手鐵廠,便雷厲風行地開始各項工作,數十萬元砸下去,召齊散落的、形如乞丐的原鐵廠工人,馬丁爐開工,轉爐改造,廠房修補,裝置檢修,兩座鍊鐵爐也採用新工藝生火鍊鐵。
一座座高聳的煙囪陸續冒出煙柱,生氣又逐漸回到了停產多時的漢陽鐵廠,並由此向漢陽鎮擴散,掙到工錢的工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家屬也掃去愁容。在鞭炮鑼鼓聲中,冠名為華強公司的米店、雜貨店陸續開張,從上海駛來的輪船不時靠岸,運來各種商品。
在一片紅火的氣氛中,上海、武漢的數家報紙登出了漢陽鐵廠已經全面復工,一座平爐、兩座轉爐經過工藝、裝置改造,陸續出鋼。經克虜伯公司的專業人員檢驗測定,鋼鐵質量全部全乎標準,可以用現行裝置軋製鋼軌,製造鐵路所需零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