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法離開轄地前往朝鮮,否則就是叛亂的大罪。
說起來,這還是李宏宇與袁可立第一次見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袁可立被罷官長達二十六年之久。
袁可立被啟用時李宏宇已經離開京城前往江南準備海外貿易的事情,而李宏宇回京時袁可立已經是登萊巡撫,自然沒有機會見面。
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河南睢州人。
與同科進士高攀龍不同,袁可立的仕途頗為坎坷,明萬十七年中進士後任蘇州府推官,萬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監察御史,同年五月就因為直諫罰歲俸。
等到了萬二十四年,還沒出正月袁可立因為諫言惹怒了萬皇帝,故而被罷官回籍,在家一待就是二十六年。
直到天啟元年袁可立才再次被啟用,自此可謂苦盡甘來,官運亨通,先擔任尚寶司司丞,旋即成為尚寶寺少卿,同年七月晉太僕寺少卿。
等到了天啟二年,袁可立升任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經筵,同月充廷試讀卷官。
次月,袁可立掛右僉都御史銜巡撫登萊,剎那個為登萊巡撫。
等到了天啟三年,袁可立加兵部右侍郎銜,賜三世誥命,可謂皇恩浩蕩。。
袁可立之所以能再次啟用,他那些已經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高攀龍等同年可謂功不可沒,沒有他們的周旋和支援袁可立很難付出,更不會官運通達接連升遷。
雖然史料上沒有細說,但從天啟朝前期的官場局勢來看,袁可立能復出並被委以重任是得到了掌權的東林黨的支援,單單一個高攀龍就已經足夠分量,後來還有孫承宗。
不過,袁可立只是思想傾向東林黨,並沒有加入東林黨,這也是為何會受到齊楚浙三黨和一些東林黨官員的彈劾,在朝堂上屬於中立派。
雖說袁可立被罷職二十六年,但在他之前為官的七年已經頗有建樹,在同批進士中可謂出類拔萃。
袁可立中進士後出任蘇州府推官,眾所周知,蘇州自古就是江南重地,更是明代萬年間數位朝廷重臣的故鄉,環境複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
因此,來蘇州府赴任的官員莫不如履薄冰,生怕行差踏錯,天知道地方上的那些權貴人士身後立著朝廷的哪尊大神。
可袁可立並沒有像其他人畏手畏腳,瞻前顧後,而是執法如山,凡有案件皆剛毅持正,不避權貴,為案子不惜得罪應天巡撫,被視為天下推官的楷模。
僅此一事便可知袁可立的為人和能力如何,李宏宇對他是頗為欽佩和敬重。
“袁大人!”故而,袁可立抵達漢城的時候,李宏宇和趙欣親自出城前去相迎,率先笑著向下了馬車的袁可立拱手行禮。
“見過兩位大學士。”袁可立沒想到貴為輔臣的李宏宇會和右春坊大學士出城迎接他,更沒想到李宏宇會主動行禮,這使得他受寵若驚,連忙拱手還禮。
雖說趙欣的官職不及袁可立,但她身為右春坊大學士在官場的地位卻要高於袁可立,故而兩人的官場的身份和地位相當。
至於李宏宇,無論是官職還是地位都要高於袁可立,故而應該袁可立先向李宏宇行了才對。
“巡撫大人。”除了李宏宇和趙欣外,提前到達的毛文龍也跟著前來迎接,向袁可立拱手行禮。
“毛總兵。”袁可立見狀也笑著向毛文龍拱手回禮,兩人之間雖有不快但矛盾並沒有大到那種橫眉怒視的地步。
李宏宇已經在迎賓館給袁可立備下了接風宴,雖然兩人第一次相見又有著年齡上的差距,但卻意氣相投,一見如故,這使得酒宴的氣氛無比輕鬆和融洽。
在李宏宇的說和下,毛文龍和袁可立之間的心結消除了不少,關係變得和睦。
實際上,據史料記載,袁可立並不是那種是非不分的人,雖然他與毛文龍後來的關係不睦,但在任登萊巡撫的時候一直對毛文龍鼎力支援,毛文龍在東江所取得的功績都是在袁可立巡撫登萊的時期。
袁可立來後的第三天,李琿的禪位儀式和李的繼位典禮在漢城隆重舉行,身穿王袍的李意氣風發,眉宇間有著掩飾不住的興奮,而同樣一身王袍的李琿則顯得有幾分落寞。
李宏宇和趙欣等大明官員以貴賓的身份觀禮,李宏宇對眼前這隆重熱鬧的場景感到非常滿意,一場政變悄無聲息地得以化解,既穩定了朝鮮的局勢同時也拉近了朝鮮與大明之間的關係,對抵禦後金大有裨益。
觀禮期間,朝鮮的文武重臣紛紛前來與李宏宇打著招唿,雖然外界還不知道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