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部分(3 / 4)

小說:權馭大明 作者:花旗

宇的真實身份,但他是大明使臣信任的人,因此那些官員自然要前來套近乎了。

說起來,李宏宇和趙欣擔任“聯絡官”的時候跟朝鮮的文武大臣或多或少都打過交道,也算是老熟人了,朝鮮的那些官員更樂意跟他和趙欣打交道了。

李繼位後,第一件事情自然是任免朝廷的一些重要職務的官員了。

由於李宏宇的介入,掌權的骨北黨沒有遭到滅頂之災,否則的話不少骨北黨的大臣,像鄭仁弘、李爾瞻等人會丟了性命。

雖然如此,骨北黨還是元氣大傷,不僅讓出了領議政和右議政的位子,也失去了六曹中不少判書和參判的官職,但總歸是儲存了一部分實力。

鄭仁弘和李爾瞻是必須要被李拿下的,這兩個人是骨北黨的黨魁,根基深厚,不整走的話會使得他以後行事受到掣肘。

由於西人黨的人都是中低等的官員,故而從李政變中受益最多的反而是南人黨,南人黨的黨魁李元翼得以成為領議政。

其次是一股以李伊兒的父親為首的新近崛起的勢力,這股勢力是李宏宇在朝鮮官場招募的官員,這次得以被委任了不少重要職務,奪得了右議政、兵曹判書和禮曹判書三個重要職務。

而西人黨的官員都是中下級官吏,不可能一步登天,故而其核心人物李貴只出任了吏曹參判,另一個核心人物金源也僅僅是兵曹參判而已,無法成為六曹的“判書”,只能是“參判”。

至於洪瑞鳳和崔鳴吉等人,只能出任佐郎、參議等更小的官職。

值得一提的是,被李委任為“義軍”統帥的李適則只得到了漢城府判尹這樣的小官,要知道李適以前可是咸鏡道節度使,這使得李適心中萬分惱怒,進而為以後的一件大事埋下了伏筆。(未完待續。。)

第六百七十七章 遼西告急

李既然繼位,自然忘不了那些跟隨他一起發動政變的功臣們,故而他下的第二道聖旨就是封賞在政變之夜有功的人員,稱為“靖社功臣”。

按照李的詔書,靖社功臣分為三等,每等若干人。

第一等有十人,以金源為首,包括李貴、申景慎、李曙、崔鳴吉和李興立等。

第二等有十五人,以李適為首,包括申景慎的兄弟申景裕。

第三等有二十八人,以樸惟明為首,包括被樸承宗抓起來拷問而誓死不招的李厚培和李厚源兄弟。

這道詔書一經頒佈,李宏宇立刻就看出了裡面的問題,身為“義軍”統帥的李適竟然沒能位列第一等功臣,只是第二等功臣的首位,這好像頗為不妥。

當然了,李適並不是西人黨,其“義軍”統帥也只不過是西人黨用來招攬士兵罷了,政變之前才匆匆加入“義軍”,因此從親疏遠近的角度來看他排在第二等也無可厚非。

可這樣一來李適將顏面全無,想他堂堂的“義軍”統帥,造反之前西人黨裡官職最高的人,現在竟然還不如名義上的下屬李貴和李曙,這口氣實在是難以下嚥。

李宏宇並沒有介入李擬定這三等功臣的事情中,在他看來這是李的私事,他不便干預。

顯而易見,區區漢城府判尹,再加上只位居第二等功臣,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給了李適沉重的打擊。

李適是一個聰明人,雖然咽部下這口氣但並沒有聲張,一直在暗暗等待機會。

實際上,李適的機會很快就來了,由於朝鮮北面的平安道和咸鏡道與後金的地盤接壤,故而一直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平安道時常爆發與後金的摩擦衝突。

李擔心後金得知李琿禪位後會發動襲擊,故而需要派一名有威望的武官前去擔任平安道的節度使。

不少西人黨的官員建議讓李適去,李適原本就頗有軍事才華,要不然先前也不會成為咸鏡道的節度使,仔細品味的話會發現裡面有著排擠李適之意。

李適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下來,卸下了漢城府判尹的職務後去了平安道,到任後訓練士兵,加固城池,設定城柵,配備火器,擺出了一幅專心於防務的樣子。

在李宏宇看來李適的反應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李適一心一意操持防務將有效抵禦後金軍隊,壞事是,李適這種做法頗有擁兵自重之嫌。

後來所發生的事情也驗證了李宏宇的猜測,李適確實不甘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故而展開了他的瘋狂報復。

李的第三道聖旨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下詔廢除了從高麗時代就有的“從母法”,規定嫡子和庶子都宗族血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