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的不正確的親子模式,再一代代延續。

任何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愛全部都給了另外一個人,並且把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寄託在這個人身上,他必然會對這個人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希望這個人會回報自己的付出,回報自己的愛,而這就變成愛的交換,不是無條件的愛。高的期望值必然產生高的壓力,並且,每個人對回報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最後,這種愛就會變成兩敗俱傷的愛。親子關係同樣適用這一情況。

因此,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個關鍵是:父母要獨立。

父母不需要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有夫妻正常的相處空間,有自己事業的成長空間,有自己減緩壓力的空間。只有自己不斷成長,才能不過於依戀孩子,才能適應不斷成長的孩子,也才能贏得孩子更長久的敬愛。

2。讓孩子獨立

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們都不把孩子的獨立看做大的問題,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徹底沒有獨立的能力了。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愛不只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與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判斷以及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中國父母並不很多,大多數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強勢的溺愛或者是無原則的放縱的寵愛。

愛是以孩子的成長為首要任務,根據孩子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從無條件的愛,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後,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間發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會認為自己提供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愛。

一般來說,一個事無鉅細、包辦代替,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的家長,更容易成為強勢的家長。強勢的家長,看起來非常愛孩子。他們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只要孩子聽話地遵從照辦就可以了;他們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決定,如果能代替孩子去做,他們也一定毫不猶豫。他們希望孩子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樣子,他們幾乎不去探索孩子的內在需求;他們認為孩子還不夠大,不能照顧好自己,因此他們在憑自己的意願為孩子安排。他們不認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孩子也失去了自己成長的機會,會非常不自信。透過對孩子的照顧和控制,強勢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他們在潛意識中害怕孩子有一天會脫離自己而獨立,所以他們認為孩子永遠都不夠大,不能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一手操辦,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於是最終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越不相信孩子,孩子能力越差,越依賴家長,家長則越不信任孩子。 。。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4)

我見過一個全職媽媽,她不願意離開孩子。於是,她為孩子尋找了各種理由以逃避幼兒園:孩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孩子不會自己吃飯,孩子會受欺負等等。她的孩子始終不能適應幼兒園,這似乎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媽媽的擔憂,孩子好像真是不具備上幼兒園的能力!這個孩子適應幼兒園適應了整整三年,想起來要去幼兒園了,就送去待幾天;孩子哭鬧,就趕快接回來,在家由媽媽照顧。媽媽一直為孩子不能離開自己發愁,其實,她沒有想到,是她的感情影響了孩子,讓孩子順應了她的情感需求,最終才讓孩子離不開媽媽。

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們都不把孩子的獨立看做大的問題,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徹底沒有獨立的能力了。

強勢的父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但是更多的強勢父母會培養出缺乏獨立性的孩子,習慣於受到父母的照顧,生活自理能力差,容易養成強烈的依賴性,難以適應社會的競爭和壓力。這樣的孩子,成年後面對婚姻、工作和生活,會有諸多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均起源於他們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良好的親子關係的第二個關鍵是:讓孩子獨立,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是在選擇中成長的,他們會在選擇中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的世界。失去選擇的機會,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教育就是等待孩子成長的過程,成長需要時間和過程,需要孩子自己一點點地去體會。愛孩子,不是給孩子你的思想,而是讓孩子擁有他自己的思想和選擇。

可可的爸爸是人類學專家,由於性格乖戾,同周圍的同事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