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1 / 4)

ァ⑶宸綺皇蹲幀⒔韞歐斫瘛⒘囊允�省⒖蠢�徑廖鎩��!∽詈玫膖xt下載網

一、儒與道(5)

是該如袁崇煥那樣死忠到底,還是像吳三桂那樣三姓家奴;是像侯朝宗那樣要風流不要名節、識時務者為俊傑,還是如李香君那般不僅忠於愛情更忠於民族。他們的心思正是當時天下人的心思、正是當時那麼多默默無名的其他人的心思。

還有明朝那些漢族遺臣,他們是繼續忠於南明的福王朱由崧,還是投降到滿清的懷抱呢?老主子還在,就是遠點,在南邊,南明的福王。新主子近,在跟前,但是是外族,大清八旗。到底忠於誰才好呢?

如果說儒家也有這樣的教導:一旦臣子換了主子,就必須對新的主子忠誠,那麼這樣的忠誠也不會持久,因為還可以再換,不斷地換,一天換仨,可以忠誠三次呢。那個時候的人實在很苦惱啊!

當一箇舊體制行將崩潰、一個新王朝即將誕生,當一個末代君王還在高舉忠字旗而臣下各懷心思,當一個民族沒落而被另一個民族征服,當傳統的道德價值面臨幾百年一次的新輪迴……

到底,“忠”為何物?

儒家雖然給出了忠於天下和忠君的大致道德輪廓,卻沒給出更加細緻的機理,導致出現了相當多的矛盾與死結。

如:

本民族與外族的不同,

民族與天下的不同,

國與國之間的更不同,

而國與天下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儒家和儒學是土生土長的漢族貨色,主張與推崇的也是所謂的民族英雄。如岳飛之抗金,文天祥的伶仃洋之嘆。他們都是忠於大漢民族的,都是在抵禦外族入侵中丹心照得了汗青。這裡,就有一個比忠君更大的概念,忠於民族。但是,是否投降外族就是漢奸呢?金佔領了北宋的北方,元統治了南宋的疆域,那些還在這北方與南方土地上生存、生活的漢人是不是都是漢奸了呢,是不是都該以死相拼、誓死捍衛民族尊嚴呢?

這又回到了我曾在《漢語的雙重人格》中裡所說的,既然有殺身成仁,也就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見,儒家的價值體系並非是絕對的,或者說,並不是漢族人安身立命的唯一。如果一個民族的人都拼光了,那還談得上什麼忠於民族呢?連民族本身都滅掉了。

於是,在元滅宋之後,大量的漢人入蒙古的大帳裡成了朝臣,並也自命要忠於朝廷。到了清朝,更是如此。但漢人始終以蒙、滿為異族,也是事實。忠君,自有儒家體系的移植。不忠,也可有儒家的觀念在。反清復明,就是要把忠於民族的大義舉起來。也正因為如此,元朝才很快亡掉了。於是後來的清,就更加註重弘揚漢族文化,樹立儒家倫理,試圖把自己的異族特色減到最小。

從明到清,就可見忠於民族不一定是忠於天下。

當王朝更替時,忠於民族及忠於民族之主(皇帝)的意識就特別強烈。清兵在南方屠城的時候,也是反抗尤為激烈的時候,也是忠字旗飄揚得最高的時候。

有些人因此成了英雄,有些人因此成了變節者,有些人因此鬱悶無助,有些人因此應用了“漢語的雙重人格說”……

到局勢穩定之時,到剃髮留辮之時,到康熙坐在太和殿之時,忠的物件已經發生了逆轉。該忠的不是明,而是清。忠的物件依然是皇帝,只是姓氏變了,只是民族成分變了,只是做派變了。清依然可以把儒家的那套觀念拿來使喚,卻不必管這樣的轉變裡到底有怎樣的玄機。

一個不該忠的物件成了要求被忠的人,一個以策反別人為手段的人成了要求他人忠誠的人。忠,竟然變得如此實用起來。

一、儒與道(6)

這時候,“忠於天下”就出現了。何謂天下,天下又是誰的天下,忠於天下的標準是什麼,天下興亡時匹夫的責任又是怎樣的。當明清交替之際,漢人就應當以挽救明抵禦清為己任,等到了清,似乎又該以平息反清叛亂為要義。所謂的為了天下太平,無非兩種情況,一是無價值標準地忠於現任統治者——清,二是推翻現任統治的清聲稱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忠於天下的標準其實是相當模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英雄》最後一段無名沒有殺掉秦始皇而找的藉口被人詬病的原因。

至於國與國之間的忠與不忠,就更耐人尋味了。

其實大清在推翻明王朝之前,已經是一個小型的國家了。但滿族之於漢族,還是和日本之於中國不同。畢竟以漢族為主的明朝也曾統治、融合過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