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里:“殺父的禽獸!”我不知道這是出於道德良心,還是出於幸災樂禍的興奮。——這是又一個證明自己的權力的機會。
快感,審判的快感,就像剝光一個人的衣服檢視他最隱蔽的私處所獲得的快感,看一個人不得不將一直嚴密保護的隱私公開,看他羞慚,看他被迫,這是一種快感。而權力是獲得它的正當理由。
我想起一個案子,被審判的是幾個未成年人。他們在夜晚的女廁所裡持刀搶劫一個婦女,其中有個情節,是為頭的那個未成年人命令被害人脫光了衣服,他交代是為了防止她跑,然後,他們又挾持這個婦女到更僻靜的地方去,為頭的少年犯就命令婦女躺在草叢裡,他騎到婦女的身上,招呼其他幾個奸不奸,結果沒有人響應,畢竟還是十五六歲的小孩,似乎對這提議還不感興趣,於是被害人逃過了這一難,只是被搶了幾千塊錢。審判的時候,調查到這一段時,那法官忽然精神抖擻,要搞細節描寫——“被告,這個情節非常重要”。通常,一般人做不到喜怒不行於色,他的內心活動總要在表情動作上流露痕跡。檢察官和辯護人都不禁竊笑,因為法官先生顯然在盤問中獲得了某種快感。
而被“剝光”的人呢,正像德米特里在被審訊中被迫脫下衣服的感受那樣,覺得自己真是一個罪人了。
“‘好吧,既然是必需,……那我……’米卡嘟嚷說,就坐在床上脫起襪子來。他感到難堪得厲害:大家都穿著衣服,只有他一個人光著身子,而且奇怪的是,他一脫了衣服,就彷彿自己也覺得在他們面前是有罪的,更壞是他幾乎自己也承認自己真的忽然變得比他們大家都卑下,現在他們已經完全有權瞧不起他了。”
這就是被剝奪者的“下場”,這就是被暴露了全部秘密的人的“下場”,有罪,卑賤,而且是應該的。
被剝奪的人,使我想起年老的閏土,膝頭似乎自然的要下跪,在他童年的玩伴,現在的老爺面前。
14、在預審米卡之後
在預審米卡之後,一幫男人“鬥智鬥勇”緊張興奮之後,又是一個輕快的樂章,儘管仍然交織著思想的交鋒。
一個新的人物正式出場,13歲的早熟的柯里亞。破裂家庭的孩子,高傲的、自負的、叛逆的、孤獨的、冒險的,具有領袖的氣質,從書上看來了新奇的理論,但還不懂得生活,孩子的世界充滿紛爭,但是友愛更多。
他有高傲的貴族氣,但是理論告訴他要平等的待人;他平等地待人,但是忍不住要捉弄那些卑微的人。但是作者似乎更強調的是人性中的善,在厄運面前,孩子們化解了糾紛,紛紛來到病危的伊留莎的床邊,這個自尊心受傷的窮孩子,也寬恕了所有的冤仇,惟獨對於自己曾經用大頭針害了一隻小狗不能釋懷。——那個斯麥爾加科夫的惡毒主意。
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鏡子,常常照出大人的醜來。教育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我也打過我的兒子,但是打過之後總會感到一種慚愧,總覺得這會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仇恨,暴力的教育很可能得不償失。更可恥的是大人的遷怒,把氣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一定是隻有壞的結果。
我依稀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本英國小說,叫《眾生之路》,它好象就說扭曲的教育會遺傳下去,孩子從父母那裡受到的不公正的、粗暴的教育,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裡留下陰影,這種陰影使孩子長大之後不是糾正那種錯誤,恰恰相反,他可能要重複這種錯誤,把這種不公正的、粗暴的教育又施行到他的後代身上。
兒童有時候是很可惡的,我的記憶中很深刻的一個印記,就是有一次在樹林裡——那時侯我也是個孩子——看見一群孩子,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他們幹什麼,他們把一隻可能剛生下來幾個月的小狗拋上天,然後哈哈笑著看它摔落在地上,然後又拋上去,又拋上去。我很難受,慌忙逃走,現在寫這幾個字心裡都不舒服。
可是現在我想,這些殘忍的舉動,很可能源於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殘暴,由於無法報復父母,他們把仇恨發洩到了一隻無辜的狗身上。那麼,其實,在父母的面前,變得殘暴的孩子也是無辜的受害者。
“救救孩子!”這是魯迅在《狂人日記》裡面說的,不知道魯迅是否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筆下,孩子是無辜的。在伊凡和阿遼沙的那次談話中,就寫到了這一點。德米特里被預審後的那個夢中也出現了無辜的孩子的臉:
“‘你說,為什麼那些遭了火災的母親們站在那裡?為什麼人們這麼窮?為什麼這娃娃這麼窮?為什麼荒原上一片光禿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