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的策問並不少見,這種情況下,全看考生各自的發揮,重要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推出答案的過程,像這個題目,情大於理又或理重於情,全都是說得過去的,而孰優孰劣,全看各自“講道理”的能力。
老者卻是大罵:“平常叫你們多看書,不只是四書五經,其它書也要多看看,這篇策問並不刁鑽,這個案子不是出卷者自己編出,它在《大周律法承民舊引》中是有真實案例的。”
此言一出,四人盡皆色變,其他人也彼此對望,趕緊讓各自的僕人、書童去買老者所說的《承民舊引》,那些僕人、書童跑遍了全城,好不容易才有人買回來了一本,眾人圍在一起翻書,緊接著紛紛長嘆……這案子原本就是怎麼斷都說得過去,但如果在律法中有明確的案例記載卻沒有去引用,那就是極大的失分項。
也就是說,這篇策問所考的其實並不只是“講道理”的能力,更是知識面。
與律法相關的東西,實際上考到的機率並不太多,絕大多數的考題還是出自四書五經。雖然如此,為防意外,大多數人還是將大周律法背的滾瓜爛熟,但是與之相關的各種案例,除非是一些有名的,否則大多數人真的是不瞭解,至於沒有被記入與律法相關的書籍裡的案例,即便是在現實中發生再多次,也不足以被引用。
而《承民舊引》裡的這個案例,卻是發生在七百多年前,原本就是非常冷門的書籍,又是非常孤偏的案子,自然沒有人注意到。
大家一同唉聲嘆氣,緊接著卻也有人叫道:“不怕不怕,七百年前的案子有幾人知道?既然大家都沒有援引,那其實還是一樣的。”
眾人一想“也對”,於是一邊哀嘆著自己沒有好好的把《承民舊引》看一遍,一邊慶幸,這麼冷僻的書籍,這麼冷僻的案例,其它人自然也都不知道,這樣一來,大家也還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就在這時,靠窗的位置上,坐在窗邊的漂亮少女興奮的往外頭招著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