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畫的富有意趣。為的是那種大畫筆致欠“寥寥”,色彩欠“淡淡”,題字欠“草草”。想見畫家作箋譜時,因見紙幅太小,故著墨宜少,因念須作信箋,故傅彩宜淡;畫既略略,題字自宜草草。因此每幅費時個多,大約數分鐘可了。即興落筆,一氣呵成。大畫所以不及小畫者,即在於此,然而畫材與題字的選定,倒不是數分鐘可以了事的。這有關於畫家的素養,不能勉強。襲用陳腐的古典者有之,但意味深長者亦不乏其例。把我所歡喜的摘記數幅在下面,以示一斑:其一幅繪蘿蔔白菜,題曰“願士大夫知此味,願天下人民無此色”。其一繪甘蔗與西瓜,題曰“但能嘗蔗境,何必問瓜期?”其一幅僅繪魚一條,題曰“單畫魚兒不畫水,此中自信有波瀾”。其一幅繪釣者,題曰“釣亦不得,得亦不賣”。其一幅繪遊方僧,題曰“也應歇歇”。其一幅繪扶醉,題曰“何妨醉倒”。其一幅畫酒杯與佛手,題曰“萬事不如杯在手”。其一幅僅繪佛手,題佛經中句“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皆巧妙可喜。但有多數思想太高古,使生在現代的我(雖然其中有幾位作者也是現代人)望塵莫及,但覺其題句巧妙可喜,而少有切身的興味。切身的興味,倒在乎他們的筆墨的技術上。尤其是陳師曾先生(朽道人)的幾幅。《野航恰受兩三人》,《獨樹老夫家》,《層軒皆面水》,以及無題的,三張綠葉和一隻紅橘子,孤零零的一朵蒲公英,兩三片浮萍和一隻紅蜻蜒(《太白》曾取作封面畫),使我久看不倦。陳先生的畫所以異於其他諸人者,是不用純粹的中國畫風,而略加一些西洋畫風(聽說他是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畢業的)。然而加得很自然,使我只覺畫面更加堅實,更加穩定,而不見“中西合壁”的痕跡。

讀畫漫感(2)

“中西合壁”的痕跡相當地顯露的,是《吳友如畫寶》。吳先生是清末長住在上海的畫家,那時初興的“十里洋場”的景物,大都被收在他的《畫寶》中。他對於工筆畫極有功夫。有時肉手之外加以儀器,畫成十分緻密的線條寫實畫,教我見了覺得害怕。這部《畫寶》分量甚多,共有二十六冊。內容分十一種:即古今人物圖,海上百豔圖,中外百獸圖,中外百鳥圖,海國叢談,山海志奇,古今談叢,風俗志圖說,古今名勝附花鳥,滿清將臣,及遺補。面幅之多,約在一千以上。第一,古今人物圖,所繪多古人逸事,如李白飲酒,伯樂相馬,馮煖彈鋏,虞姬別霸王等,還有許多古詩句的描寫,例如“老妻畫紙為棋局”,“天寒翠袖薄”,“坐看雲起時”,“人面桃花”等。其中還有許多小兒遊戲圖,如捉迷藏,拍皮球,三人馬,鷂鷹拖小雞,滾銅板等,描寫均甚得趣。兒童都作古裝。第二是海上百豔圖,此部為女孩子們所最愛看。所繪的大都是清末的上海婦女,小袖口,闊鑲條,雙髻。小腳。而所行的事已很時髦,打彈子,拍照,彈洋琴,踏縫衣機,吃大萊。吃大萊的一幅題曰“別饒風味”。又畫洋裝女子,題曰“粲粲衣服”。又畫旗裝,題曰“北地胭脂”。又畫日本婦女裝,題曰“效顰東施”。我看到一幅彈古琴的,佩服吳友如先生見識之廣,那張七絃琴放在桌上,一頭挑出在桌外,因為卷絃線的旋子在這頭的底下。常見人畫琴,全部置桌上,皆屬錯誤。這點我也是新近才知道的。第三,中外百獸;第四,中外百鳥;我對之皆無甚興味。第五,海國叢談;第六,山海志奇,完全是《異聞志》的插畫,每幅畫上題著一大篇故事,我也沒有興味去讀它。但見畫中有飛艇,其形甚幼稚。也許那時的飛艇是如此的。第七,古今談叢;第八,風俗志圖說,也都是喧賓奪主的插畫,每幅畫上題著一大篇細字。我只注意其中一幅,描寫某處風俗的跳獅,十幾條長凳重疊起來,搭成一高臺,各凳的遠近法並無錯誤。這是全書中遠近法最不錯的一幅。在別處,他常常耍弄錯遠近法,例如窗的格子,他往往畫作平行。又如櫥的頂,他往往畫得看見。又如一處風景,他往往有兩個“消點”。使遠近法不統一。這在中國畫中是尋常的事。但在洋風甚著的吳友如先生的畫中,我認為是美中不足。以下的畫。格調大都與上述的相彷彿。唯最後的遺補中,有感應篇圖,構圖妥當,筆法老練可喜。

看《北平箋譜》,可以看到各畫家的腕力,可以會悟各畫家的心靈,因此常常伴著感興。看《吳友如畫寶》時,可以看到他的描工,可以會悟他的意匠,因此每一幅畫給我一種觀念。可知前者是主觀的繪畫,後者是客觀的繪畫。前者是詩的,後者是剛的。我又覺得看前者好像聽唱歌。看後者好像聽講故事。

我合觀這兩部畫集,發見兩種畫風,原是偶然的事。但是湊巧得很,世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