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對是否在兼併交易中僱用投行的相關研究不是很多。Servaes 和 Zenner (1996) 的文章設計出了一個相對可靠的研究方法,因而本書基本採用了他們的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但是本書又做出了一些改進,補充了一些他們沒有考慮到的變數和內容。譬如,本書考察了當目標公司不僱用投資銀行時的情況,而且,本書的研究樣本和研究區間比他們的要大很多。在本研究中不但對兩類兼併作了比較,並且將每一類兼併交易的樣本又做了細分。這樣在分析後,研究結果就更加可靠並具有說服力。

。 想看書來

第2章 概述

收購是指一家公司用現款、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購買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資產以獲得對目標公司本身或其資產實際控制權的行為。收購實際上是取得控制權的代名詞,因為中國證監會規定的“收購”是指持有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30%的行為,可見,收購的核心在於企業控制權的轉移。企業併購的實質是在企業控制權的運動過程中,各權利主體依據企業產權作出的制度安排而進行的一種權利讓渡行為。併購活動是在一定的財產權利制度和企業制度條件下進行的,在併購過程中,某一方權利主體透過出讓所擁有的對企業的控制權而獲得相應的利益,另一方權利主體則透過付出一定代價而獲取這部分控制權。企業併購的過程實質上是企業權利主體轉換和讓渡的過程。

2。1併購交易的動機

產生併購行為最基本的動機就是尋求企業的發展。尋求擴張的企業面臨著內部擴張和透過併購發展兩種選擇。內部擴張可能是一個緩慢而不確定的過程,透過併購發展則要迅速的多,儘管它會帶來自身的不確定性。理論上來說,併購的最常見的動機就是——協同效應(Synergy)。併購交易的支持者通常會以達成某種協同效應作為支付特定併購價格的理由。併購產生的協同效應包括——經營協同效應(Operating Synergy)和財務協同效應(Financial Synergy)。在具體實務中,併購的動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1)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降低成本費用。透過併購,企業規模得到擴大,能夠形成有效的規模效應。規模效應能夠帶來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從而降低單位成本。(2)提高市場佔有率。透過兼併交易,企業的經營規模會顯著提高,在行業的中的市場佔有率會相應提高。從而鞏固和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3)獲取充足的生產原料和勞動力。透過併購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大,為企業獲得廉價的生產資料提供可能。收購公司和目標公司在生產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面往往會有互補作用,從而讓其中有些企業獲得亟需的生產原料和人力。(4)透過併購獲取品牌效應,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名牌產品的價值遠遠高於普通產品。併購能夠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企業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更多的利潤。(5)透過併購取得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經營網路,專業人才等各類資源併購活動收購的不僅是企業的資產,而且獲得了被收購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資源,技術資源,銷售資源等。(6)透過收購跨入新的行業,實施多元化戰略,分散投資風險。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般認為關於收購行為的經濟理論主要包括:(1)市場力假說。即認為收購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減少市場競爭對手,進而增加對市場的控制力。(2)效率理論。認為收購活動會增加社會利益的總合。(3)賦稅考慮。對於那些有較多贏餘、缺乏成長機會的公司來說,透過收購方式可以使原本的高額的營業稅轉換為稅率較低的契稅等以達到一時避稅的效果。(4)代理成本說。公司收購事實上提供了控制代理問題的外部機制,當目標公司代理人有代理問題產生時,透過股票收購回代理權替換,可以減少代理問題的產生,降低代理成本。(5)訊息訊號假說。即當目標公司被收購時,對資本市場而言,將重新評估此公司的價值。(6)交易費用理論。企業的存在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場節約交易成本,企業的最佳規模存在於企業內部的邊際組織成本與企業外部的邊際交易成本相等時,併購是當企業意識到透過併購可以將企業間的外部交易轉變為企業內部行為從而節約交易費用時自然而然發生的。

2。2併購交易的主要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上市公司兼併交易有多種分類方法。一般包括如下分類:

(1) 要約收購和協議收購

這是根據上市公司收購所採用的形式不同來劃分的。要約收購,又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