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利率上升,接著出現了儲戶在銀行擠兌現金。第一吸儲大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儲蓄額減少了3000萬元,下降了18%。上海、天津、寧波等地都出現了大量錢莊倒閉和銀行危機。政府不得不以高價從香港購入白銀,以支援市面基本流通的需要,挽救金融系統的危機。
銀價的大幅上升,使中國的經濟面臨著整體崩潰的危險。
當時的許多人都意識到了,正是美國政府大量收購白銀造成了中國的銀元危機。駐美公使施肇基向美國遞交照會,指出美國的白銀政策為中國政府所不能容忍。中國政府還採取了打擊白銀走私、開徵白銀出口稅等措施以抑制國內銀價,但是,由於美國政府繼續原有的白銀政策,中國國內的銀價沒有得到控制。
最終,中國政府於1935年實施了法幣改革,廢除銀本位,實行白銀國有,並將這些白銀出售給美國,換來的外匯,作為發行法幣的基礎。法幣改革是中國貨幣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此次改革使得中國成功擺脫了由於銀價上漲而造成了的銀元危機,在制度上擺脫了被金本位列國包圍的銀本位國家的不利境地。法幣改革以後,“國幣價值已脫離倫敦銀市之羈絆”。
依靠法幣改革,中國成功終結了銀元危機。這揭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在經濟一體化的世界裡,一個國家如果固守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重要經濟制度,那很可能要陷於不利的境地。白銀對於中國是貨幣,對於其他國家卻是普通商品。白銀價格的意義自然對於中國和對於其他國家大為不同。結果就是,一旦其他國家有了變更白銀價格的需要,中國就要被迫受到牽連。現實果然如此,美國總統為了討好幾個參議員,決心“為白銀做點事”,可萬里以外的中國就因此掀起了驚濤駭浪。
擺脫這種被動局面的辦法只能是,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秩序之中,採用世界通用的辦法。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雖然,法幣改革在擺脫銀元危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這次改革畢竟是在銀元危機的背景下被迫進行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條件並沒有完全成熟,這為今後的貨幣體系埋下了重要的隱患,這就是,貨幣不再有貴金屬作為價值保障,通貨膨脹成為重大的潛在危險。
中國的不幸在於禍不單行。法幣改革以後不久,1937年,爆發了全面的抗日戰爭。戰爭使政府的開支急劇增加。為了應付這種支出,政府只好大量印製發行鈔票。這時,由於沒有了貴金屬作為保障,政府製造通貨膨脹的能力大大增加了。1937年…1945年,貨幣的發行增長了幾乎300倍。而同期的價格幾乎上漲了1600倍。由於戰爭及外來援助的作用,通貨膨脹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害。但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政府面對內戰,再一次以通貨膨脹來解決財政危機。這一次的通脹幅度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為此蒙受了可怕的創傷。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8)
“銀行是銀行,國庫是國庫”
1930年代以後,一種趨勢——國家吞併社會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令人痛心的是,人們還很少從這段歷史中吸取教訓。重犯錯誤的可能性不可忽視。
中國近代金融史上,1935年3月25日是個不應該被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嘉璈被迫辭去職務,並徹底和中國銀行脫離關係。這是一起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中國自由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結束。
一個銀行總經理的去職,至於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先來看看張嘉璈是個什麼樣的人。
張嘉璈,江蘇人,生於1889年,民國時期著名的江浙財團核心人物之一。1913年,張嘉璈進入中國銀行,不久,出任上海分行副經理。在這個職位上,張嘉璈幹了一件大事。
袁世凱帝制失敗以後,由於連年打仗,中央政府財政極度緊張。當時,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是國內兩家最重要的中資銀行,部分發揮了中央銀行的作用。為了應對中央財政緊張,中交兩行都增加了貨幣發行量。這就引起了公眾對銀行信用的擔憂。一些地方出現了擠兌現象。公眾湧向銀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為了穩定國內金融秩序,北洋政府命令中交兩行暫停兌付儲戶存款,強行制止擠兌風潮。
停止兌付,固然可以立即中止擠兌風潮,卻必然是對銀行自身信用的極大傷害,而信用是銀行生存之本。儲戶把錢存到銀行,不管什麼原因,如果銀行拒絕儲戶按自己意願取錢,儲戶又怎麼能夠再信任這家銀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