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發現了這塊大陸,但對它評價很低,認為這是一塊荒涼貧瘠的土地,又沒有黃金,沒有開發的價值。荷蘭人沒有進一步的考察或者佔領,基本上放棄了這塊大陸。而且,荷蘭人對這塊大陸的描述讓歐洲人在很長時間對這裡不再有興趣。第一波殖民潮和澳大利亞無關。
荷蘭人之後,英國人來到了這裡。當時,英國人正在全世界和法國人爭奪。兩國在許多地方彼此爭鬥。在北美,法國人被英國人打敗,失去了大片殖民地。法國人轉而在太平洋方面加緊探索。看到法國人的行動,英國人也加快了步伐。1768年,庫克船長率領一艘探險船啟航出發,前往南太平洋。
在庫克船長率領的這批人中,有好幾個後來在澳大利亞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人。庫克船長自己的作用則最大,被稱為“澳大利亞之父”。
庫克船長的功勞是,他把澳大利亞描繪成土肥草茂的地方,推翻了荷蘭人的悲觀論調。而且,他的結論建立在大量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記錄很詳實,可信度很高。
庫克船長考察之後沒多久,北美就打起來了。英國人一向有把罪犯送到海外的習慣。美國獨立以前,北美是英國人流放罪犯的主要地方。美洲人對這種做法很不滿,深惡痛絕,但是沒辦法,英國是宗主國,她說了算。
美國獨立以後,首先就把這事給辦了,不再接受來自英國的罪犯。英國人沒辦法,只好在泰晤士河上弄了一批廢船,用來關押罪犯。時間一長,罪犯越來越多,逐漸人滿為患,據說最多時有十萬之眾。社會日益感到不安。好幾萬兇徒被關在不遠處河上的廢船裡,的確沒法讓人放心。
英國政府開始著急,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時,一個參加了庫克船長探險的人提出,可以把罪犯送到遙遠的澳大利亞去。英國政府猶猶豫豫,一時拿不定主意。決定還是在其他方向先試試再說。
先是打算把罪犯賣給美國南方的種植園,沒賣成。後來又有人建議把罪犯送到非洲西南部的甘比亞。試著送去了一批,不行,氣候太惡劣,被送去的人死去大半。本來是流放,這一來變成死刑了。議員們紛紛抨擊政府殘忍。政府無言以對。這時,有人就又想起了澳大利亞。另一個參加了庫克探險的人給國務大臣悉尼寫了封信,主張發展澳大利亞這塊殖民地。
對,就是這個悉尼,那個城市的名字就取自他的名字。國務大臣看到了信,很重視,研究後作出了決定,就是澳大利亞,把罪犯送到那裡去。
當然,國務大臣悉尼並沒有預料到澳大利亞的美好未來。他這樣打算,只是因為在他看來,把澳大利亞當作罪犯流放地,經濟等各方面都比較合算。
1787年,第一艘運送罪犯的船離開英國,駛向澳大利亞。第二年初,到達了澳大利亞。在今天的悉尼上岸,並給這個地方起了這個名字。
這次航行,英國方面並不是特別重視。船上的人基本上只是罪犯和看守,沒有太多的技術人員,上岸以後發現情況不是那麼原來設想的那麼輕鬆,需要進行不少建設,可又找不到會幹活兒的人,結果,大家陷入困境之中。怎麼養活這幫人呢?
當代中國(41)
罪犯往往都是遊手好閒之徒,很少有人能做工匠。而且,沒有嚴厲監督,這幫人是不肯幹活的。造個房子都耗時費力。永久營地18個月以後才建起來。由於不懂技術,他們種的莊稼收成很差,根本不夠吃的。很長時間內,去澳大利亞的這些人的吃食,還要不遠萬里地從英國運過來。遠隔重洋,一旦運輸船出現問題,澳大利亞的英國人立刻就有捱餓之虞。
1790年就是一個艱苦的年頭,食物不得不配給發放,並打發一大批人去附近的海島自謀生路。這些人到了那裡,依然吃不上飯,好在海鷗比較多,他們就大肆屠殺海鷗充飢。
這種局面讓澳大利亞總督和英國政府都很頭疼。本來以為把罪犯送到澳大利亞去可以省錢,結果這塊殖民地久久不能自立,總要靠英國本土養活。到1800年,已經花費了英國政府100萬英鎊。一算賬,比把罪犯關在英國本土還要費錢。看來得做一些改變。英國政治家一向不恥於言利,相反,總是把利益計算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因為經濟不合算而改變政策,在英國人看來很正常。
澳大利亞總督向英國政府表示,看來靠罪犯是幹不成什麼正事的,還得想辦法招一些自由民過來。幾經請示,政府終於派來了50名自由農民。在他們的技術支援下,農業果然大有改觀,開出了好幾千畝土地,產量增加不少。看到招攬自由民的政策如此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