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透明 作者:絢爛冬季

個國家如此不透明,以至於外部尋找透明的人員難以找到準確評估它的資料。紐約大學的教授米切爾·史蒂文斯曾說過一段話,講的是在這個時代,技術賦予每個市民做記者的能力,在這樣的新紀元裡,真相最終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麥丹斯引用了他的話:“人們總有辦法把資訊找出來,政府必須一直和他們鬥爭……無法留下照片的事件越來越少;世界充滿了澤普魯德”(暗指亞伯拉罕·澤普魯德,也就是那位在1963年拍攝下約翰·F·肯尼迪被刺事件的商人)

txt小說上傳分享

部落格的角色

因為部落格有將秘密曝光的能力,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教授邁克爾·康菲爾德將它描述成為“一半是法醫的實驗室一半是小客棧”。部落格比較恰當的稱呼是網路日誌,他們是混雜了很多功能的奇怪的混血兒。近來最受歡迎的網路日誌推動者是谷歌,著名的Blogger上有免費的服務,讓使用者創立自己的網站。谷歌在上解釋:“部落格是一個私人日誌。一個每日講壇。一個合作的空間。一個政治臨時演說臺。一個突發新聞的平臺。一些連結的集合。你自己私密的想法。對世界的備忘錄。”

簡言之,部落格是一個工具。網路時代反主流文化的締造者之一斯圖爾德·布蘭德明白,當他選擇這個短語作為最後一期“整個地球的目錄”的副標題時,那些能“通往工具”的人,便得到了通往權力的路。部落格空間著名的一個居民是企業部落格。很多頂級執行官都以部落格寫手的身份出了名,包括通用汽車公司的副總裁,汽車教父羅伯特·魯茲,他說自己是“在快車道的部落格上開車”但最有效果的公司部落格寫手通常不是經理,而是職員:儘管薪水照收,但他們允許外人窺探公司內部的情況,並擺出一副“老子不怕公司“的巨人形象。《財富》雜誌有一篇文章,講的是部落格無處不在,裡面重點報道了一位很受歡迎的部落格寫手,他是微軟的員工,名叫羅伯特·斯考伯。斯考伯最著名的成就似乎是他緩解了人們對其僱主(微軟)一貫的敵意,數字精英們經常將微軟視為大撒旦。比爾·蓋茨告訴《財富》,斯考伯及其他微軟員工的部落格提升了公司形象:”(部落格內容)都是關於開放的,“蓋茨說,”人們認為他們反映出了(微軟)開放、交流、不懼怕自我批評的文化。“

從本質來說,部落格挑戰了等級制度,讓外行或者非精英人士也能參與到正在進行的談話中。當他們的意見明智、或者僅僅與眾不同的時候,將有助於組織——挑戰佔統治地位的那些前提和假設,防止井底之蛙,提醒當權者他們無法封鎖住所有有用的真理。部落格背後的技術能夠創造出一個索引,讓人們相對容易地找到他們的觀點和資訊——在當今這樣一個世界,人們總要提防陷入一大堆千篇一律的資料中,(部落格的)這一特點是真正的有益之處。

網際網路先鋒,IBM網際網路技術前副總裁約翰·帕特里克,在2003年和《洞察》的資訊長(CIO)瑪西亞·斯特帕內克提到過一個很引人注目的想法,是關於部落格將如何輔助公司和其他組織的: “這是一個從底層激發出專業人才的方式——換言之,讓那些想要分享擅於分享的人們,那些知道誰是專家,和專家交談過,或者本身就是專家的人更全面的參與進來。我們都知道,在組織中有一些無所不知的人——‘問莎莉吧,她準知道。’總會有像莎莉這樣的人,他們就是成為部落格寫手的人。“

勝出的“圓圈”(1)

激發出組織中所有的人才——不僅僅是高層或某些被選出的人——這點會提升生產力和價值,這種價值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更加包容的氣氛能讓士氣更加鼓舞——它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事。60年前,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四時切身體會到了這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小組(我是最為年輕的成員之一)進行了一項很精細的實驗,證明了在解決複雜問題時——除了該寄哪條領帶以外,合作會帶來更好的結果——實際上包括了我們今天所有的問題。

5個實驗物件圍繞圓桌,用隔板將彼此分開,互不可見。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裡面裝有6個顏色的彈珠。實驗要求參與者從6個當中選擇一個,正好和其他人的顏色相同。參與者不能和他人交談,但可以透過隔板的小縫用索引卡傳遞資訊。

用圓桌,我們能模擬3種組織的資訊流動。我們模擬了仍然在很多組織中存留的金字塔式官僚機構,稱其為“汽車”。根據這種安排,所有的資訊都將匯總到一個看不見的領導那裡。“圓圈”是最為社團化的一種設定——每個物件都能和相鄰的人傳遞資訊。還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