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3 / 4)

研究的知識而受其實惠。《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1頁。

可以看出他自己的認識。

談到國學研究,先要澄清一個誤解。我往往聽到有人懷疑: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怎麼會一變而整理起國故來?這是不瞭解全面情況的結果。胡適說:

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有四重目的:

(1)研究問題,特殊的問題和今日迫切的問題;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3)

(2)輸入學理,從海外輸入那些適合我們作參考和比較研究用的學理;

(3)整理國故(把三千年來支離破碎的古學,用科學方法做一番有系統的整理);

(4)再造文明,這是上三項綜合起來的最後目的。同上書,第203頁。

原來胡適是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他的“中國文藝復興”的範疇之內的,同平常所理解的不同。

胡適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幾點總結。在成就方面,他認為有三項:第一項是有系統的古籍整理;第二項是發現古書和翻刻古書;第三項是考古——發現古物。同時,他也指出了三大嚴重的缺點:第一個缺點是研究範圍太狹窄;第二個缺點是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第三個缺點是缺少參考比較的材料。他針對這三大缺點,提出了復興和提倡國學研究的三點意見:第一,用歷史的方法來儘量擴大研究的範圍;第二,注意有系統的整理;第三,“專史式”的整理——諸如語言文字史、文學史、經濟史、政治史、國際思想交流史、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風俗史等等。參見《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207頁。

以上就是胡適對整理國故的意見和貢獻。

至於《胡適論學近著》中《說儒》那一篇長達數萬言的論文,確是他的力作。他認為,“儒”字的原義是柔、弱、懦、軟等等的意思。孔子和老子都屬於被周滅掉的殷遺民的傳教士。由於他們是亡國之民,他們不得不採取那種柔順以取容的人生觀。

唐德剛先生對《說儒》這篇文章給予了至高無上的評價。他說:

適之先生這篇《說儒》,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我國國學現代化過程中,一篇繼往開來的劃時代著作。

他又說:

胡氏此篇不但是胡適治學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段時期,所謂“30年代”的巔峰之作。我國近代學術,以五四開其端,到30年代已臻成熟期。那時五四少年多已成熟,而治學干擾不大,所以宜其輝煌也。這個時期一過以至今日,中國再也沒有第二個“30年代”了。適之先生這篇文章,便是30年代史學成就的代表作。《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274頁。

我個人認為,唐先生對《說儒》的評價和對30年代學術的估價,是頗值得商榷的。《說儒》意思雖新穎,但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郭沫若就有文章反駁。所謂“30年代”的學術成就,不知何所指。當時日寇壓境,舉國同憤,也不能說“干擾不大”。

關於適之先生對神會和尚的研究和《水經注》的研究,他的確用力很勤,可以說是半生以之。前者的用意在研究中國禪宗史,後者的用意在為戴震*昭雪,其成績都應該說是在《說儒》之上。

為舊小說寫序,作考證,在這方面胡適的貢獻是很大的,而影響也很大。在舊時代,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由於胡適和其他一些學者的努力,小說公然登上了文學的殿堂,同其他昔日高貴的文學品種平起平坐。他對《紅樓夢》的研究,我個人覺得是合情合理的。至於與此有聯絡的《白話文學史》,我認為是失敗之作。因為白話同淺顯的文言並無涇渭分明的界限,反不如用模糊理論來解釋——可惜當時這個理論還沒有產生。胡適有時牽強附會,甚至捉襟見肘,不能自圓其說。《中國哲學史》始終沒有寫完,晚年雖立下宏願大誓,要把它寫完,可惜他過早地逝去,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傑作”。適之先生在學術問題上有時候偏激得離奇,比如對中國的駢文,他說“有欠文明”。他認為“四六”體起標點符號的作用,他把中國中古期文章體裁說成“鄙野”或“夷化”,因為它同古代老子和孔子所用的體裁完全不同,同後來唐宋八家的古文,也迥然有別。他拿歐洲“修道士的拉丁”和印度的“沙門梵文”來相比。前者我不懂,後者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認為這是一位極其謹嚴的學者的極其可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