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南非鬥士曼德拉 作者:童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6集會與6·26蔑視運動的開始

·“如果我們被捕了怎麼辦?”“那是你的光榮!”

·首次入獄

·當選非國大副主席

辭典上對“蔑視”一詞的解釋是“有意識地用不服從的方式對權威進行挑戰”。用這個詞來形容從1952年6月26日正式開始的黑人非暴力抵抗運動是最貼切不過的。這場運動是由曼德拉和西蘇魯一起精心策劃的,因而理所當然是:“有意識的”。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人們不按照所謂的“常規”或“法律”行事,黑人和有色人種從只准白人透過的人口進入火車站和郵電局,示威者從容不迫地走進未經允許不能進入的地區,黑人有意坐到只許白人使用的座位上,這當然是“用不服從的方式”。面對代表國家權力的警察,人們等閒視之,並自願被關押;在白人政權的三令五申之下,示威者我行我素,堅持按照運動領導者的號召辦事,對政府命令漠然處之,這當然是“對權威舉行挑戰”。貌似強大的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中顯得如此脆弱,它的唯一手段就是暴力——不間斷地使用警察和監獄,不間斷地進行襲擊、搜查、逮捕和審判。然而,正如青年聯盟的號召所指出的那樣,“世界上任何物質力量也摧毀不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毫無疑問,非暴力抵抗運動作為一種與反動勢力鬥爭的手段,是非洲人國民大會從他們的兄弟印度人那兒學來的。這種策略是印度國民大會黨著名領袖甘地發明的,他在南非的21年正是他的非暴力思想最後形成並開始付諸實踐的時期。1893年4月,在倫敦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已在印度工作了兩年的甘地,應印度富商達達·阿布杜拉聘請,去南非德蘭士瓦處理一起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這時的南非可以說是種族歧視橫行,在友人的挽留下,他決定留在南非領導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

早在少年時代,甘地就熟讀印度教經典,並把“逢惡報以善,用德報以怨”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透過學習《聖經》和《可蘭經》,他進一步認識到,所有宗教都包含著仁愛精神,而在世俗社會中,任何政治鬥爭都應以“仁愛”為主旨。這使他逐漸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論。他認為,對於惡勢力,非暴力抵抗是最有效的手段,它是強者的武器,強調愛和真理的統一。非暴力抵抗包含兩個內容,一方面要堅持真理,不向惡勢力低頭,另一方面寧願自己作出犧牲也不施暴力於敵人。

1906年8月,德蘭士瓦政府公佈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規定所有8歲以上的印度人都得要領取登記證,以便隨時檢驗,違者處以罰款或驅逐出境。面對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歧視,甘地在印度人中積極組織動員,進行非暴力抵抗運動。最後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與印度人組織達成協議。協議規定:政府釋放被捕者,收回法案,印度人則應自行登記。但是,南非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取消這項法案,反而進一步制定“亞洲人登記條例”。於是,甘地再一次發動非暴力抵抗運動。8月16日,參加抵抗運動的印度人燒燬了2000多張登記證。

1913年,甘地在南非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達到了高潮。10月28日,他率領2073名印度礦工、127名婦女和57名小孩,從納塔爾的紐卡斯爾向德蘭士瓦“和平進軍”,要求取消禁止印度移民法案,廢除人頭稅,承認印度婚姻制度的合法性。面對全副武裝的軍警,和平隊伍緩緩前進,前一排被警棍打倒了,後一排又走上去,很多人被送去監獄。甘地亦連續三次被捕,但運動繼續發展,規模不斷擴大。12月,罷工人數高達萬人。南非政府不得不釋放甘地,以求體面地解決衝突。經過多次談判,政府被迫於1914年1月宣佈:廢除人頭稅,承認按印度宗教儀式結婚的合法性,允許持有蓋過指紋的登記證的印度人進入南非。這一勝利應歸功於甘地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在以後的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南非印度人大會多次採用非暴力抵抗的鬥爭方式,因而給黑人解放運動以一定影響。

非洲人國民大會之所以決定採取非暴力抵抗的鬥爭形式,除了受到印度人大會的影響外,還有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其一,非洲人國民大會的絕大部分成員是基督教徒,他們對暴力對抗的概念難以接受。其H,南非這塊土地從17世紀開始就是多種民族和種族共處,這種歷史形成的局面將繼續下去。在這樣一塊土地上使用暴力,將在各民族心中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痕;同時將導致這個國家永遠也難以安寧。1899—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