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上敬納其言。
'13'丞相匡衡上書說:“陛下天性非常孝順,對先帝的哀傷思念,永存內心,沒有遊樂射獵的歡娛,確實是重視孝道的始終,不忘祖先,永無窮盡。陛下雖然得到了上天賜予的聖人之性,但仍望陛下不斷以聖人之心去加強它。《詩經》說:‘悲傷憂鬱猶如大病在身’,這是形容周成王服喪後思念祖先,內心的憂鬱難解。這正是他之所以能夠繼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勳業,並加以發揚光大的根本原因。我聽我的老師告訴我:‘夫妻婚配的時候,是人生的開始,千萬幸福的源頭。婚姻的禮儀端正,然後事物成就,而天命全備。’孔子論《詩經》,從《關睢》入手,因為這婚姻是綱紀的起首,是禮教的開端。自從上古以來,夏商周三代的興起和衰落,沒有不以此為緣由的。希望陛下考查過去的得失興衰,用以鞏固根本。物色有品德的人,排除靡靡之音和女色,接近嚴肅自尊的人,遠離花言巧語、詭計多端的人。我聽說,儒家的《六經》是聖人用來統御天下人心,把善惡分別歸類,顯明吉凶禍福,指示做人的正道,使人不違背本性的著作。還有《論語》,《孝經》,也都是聖人們重要言行的記錄,應該探求其中的深意。我還聽說:聖明君王的作為,無論動靜周旋,奉天之命,承親之意,當朝處理國事,面對群臣,事事都有節制法度,以發揚人倫的美德。敬重小心,是侍奉上天的儀容。和悅恭順敬謹,是事奉祖先的禮儀。嚴以律己,正直謹慎,是統御文武百官的原則。給予恩惠,和顏悅色,是待下的態度。舉止行為,凡事都遵循一定的禮儀,因而在形貌上就是一派仁義氣象,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效法的榜樣。今正月初一,陛下駕臨正殿,接受百官朝賀,設定筵席,慰勞四方。經傳書上說:‘君子開始時就要謹慎。’建議陛下留意動靜時的儀節,使臣子們得以仰望高貴品德的光彩,為國家奠立堅固的基礎,則天下萬福。”成帝謙敬地採納了他的規勸。
資治通鑑第三十卷
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前32)
漢紀二十二 漢成帝建始元年(己丑,公元前32年)
'1'春,正月,乙丑,悼考廟災。
'1'春季,正月,乙丑(初一),史皇孫劉進的祭廟發生火災。
'2'石顯遷長信中太僕,秩中二千石,顯既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及其黨牢梁、陳順皆免官,顯與妻子徙歸故郡,憂懣不食,道死。諸所交結以顯為官者,皆廢罷;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為雁門都尉。
'2'石顯調任長信中太僕,官秩為中二千石。石顯已失去了靠山,又被調離中樞要職,於是丞相、御史上奏成帝,列數石顯過去的罪惡。石顯及其黨羽牢梁、陳順均被免官,石顯與妻子兒女也被逐歸原郡。石顯憂鬱憤懣,不進飲食,死在途中。那些因結交石顯而得到官位的人,全部被罷黜。少府五鹿充宗被貶為玄菟郡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謫調雁門都尉。
司隸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顓權擅勢,大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於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於是衡慚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綬。天子以新即位,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連乞骸骨讓位;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
司隸校尉、涿郡人王尊上書彈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明知石顯等專權擅勢,作威作福,是海內禍害,卻不及時奏報皇上,予以懲罰,反而百般諂媚,曲意奉承,攀附臣下,欺瞞主上,心懷邪惡,迷惑君王,喪失大臣輔政的原則,都為大逆不道!這些罪惡發生在大赦之前,尚可不究。然而,在大赦之後,匡衡、張譚指控石顯時,不自責不忠之罪,反而故意宣揚突出先帝任用傾覆小人的失誤。妄言什麼‘文武百官畏懼石顯,超過了皇上’。這種卑君尊臣的言論,是不該說的,有失大臣體統!”於是匡衡慚愧恐懼,脫掉官帽謝罪,繳還丞相、侯爵的印信、綬帶。成帝因新即位,不願傷害大臣,就下令貶王尊為高陵縣令。可是百官中很多人都認為王尊之言有道理。匡衡沉默而心不自安,每逢遇到水旱天災,都接連請求退休讓位。而皇上則下詔安撫慰留,不批准他辭職。
'3'立故河間王元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