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因而反者,以三種人共守,一國必破。”
趙佶嘆了一聲道:“若是這般,如之奈何?”
吳敏道:“陛下既定計巡幸,萬一守者不固,則行者必不達。”這句話己經挑得極明:你要逃也先把汴粱的事情安排好再說,否則汴粱失守,你便逃也逃不遠!
到了這份上,趙佶也沒法掩飾了,嘆道:“正憂此事。”
君臣到此己是兩明於心,於是吳敏奏道:“若陛下使守者威福足以專用其人,則守必固;守固,則行者達矣。”這便是勸趙佶給他兒子名分了:你讓你兒子做皇帝吧,這樣他才能名正言順地守城;他能守住汴粱你才能逃得了性命!不過吳敏畢竟是大臣,這等話說出來也是文雅好聽。
趙佶某方面的政治智慧極低下,某方面的文化修養卻極高,對這些話哪裡聽不懂,猶豫道:“容我思之。”
吳敏道:“陛下能定計,事當不過三日。過三日,守者勢未定,威福未行,金人至,無益也。”其時金軍己越過中山府直奔汴粱,以路程計算,十日可到開封,所以吳敏許以三日為期,過了三日,便是傳了位,太子即位後也來不及備戰了!
趙佶無奈,點頭默許。吳敏又以札子薦李綱道:“綱明雋剛正,忠義許國,自言有奇計長策,願得召見。”
趙佶嘉許道:“有此臣子,朕之大幸。可令明日文字外庫候對。”又除吳敏為門下侍郎,輔助太子。
吳敏走後,趙佶想到逃跑和保留帝位終不能兩全,忽然悲從中來,鬱從胸,見寵臣蔡攸在旁,握住他的手道:“我平日性剛,不意金人敢爾!”
時龍床邊有一鸚鵡,聞言吐血而死。
不過這時內侍宰執們也顧不得陛下的愛鳥了,因為性情剛強不拔的趙佶說了那句話後也鬱悶得氣塞不省,從龍床上跌了下來,就此暈了過去。蔡攸李邦彥等忙呼左右扶起,群臣紛紛,但也商量不出個主意來,只是傳御醫進湯藥,不久趙佶醒來,知道形勢己不可扭轉,逃跑與帝位正是熊掌與魚不可兼得,想想還是保命要緊,只得命人筆墨伺候,親手擬書雲:“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又命傳吳敏作傳位詔書。
吳敏承命草詔,趙佶於詔書末尾續了一句:“依此,甚慰懷。”
第二日,宮中下詔內禪,皇太子趙桓即位於福寧殿。第三日御崇政殿。太宰白時中率百官入賀,尊趙佶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不久又詔改明年年號,元日靖康。
鄧肅收到訊息,來見曹廣弼道:“二將軍,你看傳位之事有助於守戰否?”
曹廣弼道:“那要看新皇帝有無擔當。若有擔當,那李伯紀這一博就博對了;若無擔當,那便是軟泥換豆腐,何助之有!”( )
第一九七章 聯姻
漢部的庶政運作又重新走上正常的軌道,但這幾日楊應麒卻變得更忙了他不是忙於政務,而是忙於指揮士人點看書目。自金兵東移以來,楊應麒便把搶救中原的文獻典籍作為重中之重。津門財政雖然緊張,但楊應麒在這一塊的花費上仍然毫不吝惜。每日從汴粱運往登州的圖,後來競不知不覺形成了一條“路不淨,運書的隊伍多了,防衛不免時有疏鬆,而運書途中又難免遇到盜賊。這些盜賊大多是吃不飽飯起來造反的農民無賴,沒多少見識,搶了幾次現都是不能吃、不能花的“無用之物”,從此看見運書隊伍便都不搶了。
大量的書籍運到登州後,楊應麒本想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藏登州蓬萊學舍,一部分藏津門管寧學舍,一部分藏流求桃園學舍。但後來書籍越來越多,原來汴粱許多人家為了籌集逃命錢都將家藏圖書賤價拋售,孔壁書社在一兩個月間收到的善本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過了以往六七年間的總和!由於書籍太多,所以別說進行細緻處理,就是要進行大略安置也嫌人手不夠再說此時正當亂世,處處都需要人手,楊應麒也不能在這件事情上安排出更多的力量。最後還是一些浙東的商人出來主意:由他們花重金從山東、江南、福建延請博學之士到蓬萊學舍校書編排。楊應麒大喜,不但當即準了,而且還好加勉勵。其時清陽港為了應付戰爭己極為繁忙,浙東商人又請求將書籍、人員的進出改在膠州灣附近的新碼頭淮子口(注:地理位置在後世青島附近),至於碼頭的改建、升級,自有這些商人和本地士紳負責。這建議正合楊應麒心意,想也沒想就批了,且準備多行一批紙幣來支援他們在淮子口的建設
最近由於漢部紙幣在汴粱供不應求,所以楊應麒早有心增紙幣數量了。
增紙幣的提議在元部民會議透過後,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