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這樣嗎?
家雞從野生雞馴化出來。那麼野生雞從哪兒來?野生雞屬於鳥類。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類。鳥兒卵生,爬行動物也是卵生。鳥類從爬行類進化出來。野生雞的祖先也是一種爬行動物。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實際上是個進化的問題。當我們有了進化論的認識,再來回答時,問題就這麼簡單。
從宇宙物質的討論發現,物質世界高度統一,生命與自然界完美的和諧。世界的統一性和和諧性被古人注意到:好像有一個宇宙的主宰。宇宙的主宰對世界做了精密的安排。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苦苦思索。在人與世界(生存環境)的關係上,創造出來了,這個主宰叫作神。對神的創造,就我們中華人講,開始於距今6千年。更早的時期古人達不到神崇拜的高度。神崇拜延續了6千年。直到公元第19世紀,對於世界的主宰有了新說。這個新說就是進化論。人類的認識出現了革命性的突破,從生物學領域找到了“宇宙的主宰”。這個主宰宇宙的神叫作“適應”。關於適應的認識由達爾文總結出來。適應的認識超出了生物學的意義。
1858年,這一年是鴉片戰爭後的第19個年頭,太平天國與清政府打得難分難解。這一年在英國出了一本書,這本書叫作“物種起源”。書的作者是達爾文。書中以自然選擇為中心論點,論述了生物的發展規律,提出了生物進化學說。達爾文的學說後人稱作“進化論”。
進化論認為,各種生物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從少數型別到多數型別,逐漸變化,發展而成。
自然選擇是說,生物在自然界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生物體在生存環境影響下發生變異,對生存有利的變異積累加強,不利的變異逐漸被淘汰。結果,形成了有高度適應性的多種多樣的生物。
進化論的又一個觀點是生存競爭。生存競爭也就是種與種之間的關係。達爾文說:
“我應用生存鬥爭這個名詞是廣義的,比喻的,包括有生物的相互依賴性。而更重要的是包含不僅有生物的個體生存,並且也有繁殖其類的意義在內。”
達爾文的學說回答了生命與生存條件的關係,回答了生命之間的關係。達爾文的學說大體這樣。
動物進化
最初的陸地動物叫作昆蟲類。昆蟲類在距今6億年陸地露出水面時開始出現。昆蟲類是第1批從海洋爬上陸地的動物。6億年間,昆蟲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基本的特徵延續下來:昆蟲類沒有內骨骼。
距今4億年,海洋中一種叫作總鰭魚的動物爬上陸地。總鰭魚有內骨骼。爬上陸地的動物由兩棲進化到在陸地產卵。陸地的爬行動物時代開始了。
距今2億年,爬行動物達到了繁盛時期。距今6千萬年,以恐龍滅絕為標誌,爬行動物時代結束。
哺乳動物起源於距今1億5千萬年。現代的哺乳動物開始於距今5百萬年到2百萬年。起源人類的動物和靈長類開始於6千萬年以前。
在今天,動物時代結束了,人類成為了地球生命的主宰開始了人類時代。
從動物到人
進化關係到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生存的環境,它是起決定作用的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變化的方面,它是被動的方面,決定的方面變化了,被動的方面也發生變化。
事實上,決定的方面永遠在變化。我們知道,地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變化,地殼形成了以後,地貌的變化並沒有停止,板塊還在漂移,氣候也在變化。人類的進化完成了,社會對地表的改變更甚於自然的變化。對生物(動物)來說,人類的影響比自然的影響更大。生存的環境永遠在變化,生命也是永遠在變化。
我們人類從動物中進化出來,是不是適應的結果?
如果我們人類的動物祖先僅僅停滯在自然適應的能力,它就顯示不出來進化的優勢,在成千萬,成萬萬的物種中,不能成為生存的優勝者。我們人類成為優勝者還因為競爭能力。什麼叫作競爭能力呢?所謂的競爭能力已經超過了對生存環境的被動的適應,顯示出了對生存環境的改變(改造),這種改變也包括物種間的競爭,達到了社會的能力。這樣看來,按照生物進化的順序,動物(起源的部分除外),從適應能力提高到競爭能力,再提高到社會能力,也就是進入了“人”的階段。
從動物階段到動物人階段,到進入人類,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個連續的過程必然有一個連線的紐帶。我們認識進化,就是找到這條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