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是信任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人;是絕對忠誠於他並擁有龐大實力的人;是在各自政治集團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人;而這樣的人;在中土太少太少了。
內史令元壽是正月二十五病逝的;至今無人代替他;而內史令一職的長期空缺;不論對朝廷內部還是對正在進行的東征;都十分不利。
兵部尚書段文振是三月十二病逝的;至今亦無人代替。戰爭期間;做為執掌最高軍事行政權的兵部尚書;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皇帝顯然找不到合適的人出任此職;只能虛位以待。
現在納言楊達又病逝了。納言是門下省最高長官;與內史省的內史令;尚書省的尚書令;同為本朝最高行政長官。門下省與內史(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不但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還有“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大權。內史令和納言;兩個如此重要位置;皇帝只能授予自己最信任的並有足夠能力的人;但值此東征關鍵時刻;皇帝哪有時間去斟酌和尋找這樣的人?
然而;這兩個位置;再加上一個兵部尚書;不僅僅位高權重;其背後所蘊含的利益之大難以估量;對貴族官僚們的誘惑性太大太大了;只要一日沒有定論;其背後的爭奪就血腥殘酷。
東征關鍵時刻;貴族官僚們都沒有心思打仗;尤其那些距離最高權位近在咫尺的人;那些抱負遠大且具有明確政治目標的人;那些實質上影響甚至決定了戰爭勝負的人;一旦陷入了權力爭戰;那對這場戰爭來說意味著什麼?
皇帝肯定知道這其中的巨大危險;但他為何視而不見?是的確找不到合適人選;寧缺毋濫;還是別有用意;試圖用這三個位置來獎賞功勳卓著者;以此來激勵文臣武將們齊心協力打贏這場戰爭;以此來挽救因為五位重臣的死亡對軍心士氣造成的打擊?
。。。
第一百六十六章 黑暗深淵
最高層的權力爭奪;與崔德本沒有關係;但與崔氏有直接關係。
今日崔氏家主崔弘升是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大將軍;是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距離中樞比較近;但距離中樞核心層還有一段距離。
崔氏是山東第一世家;中土超級大豪門;在中土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勢力非常龐大。如此家族;在中土分裂群雄爭霸時代;王霸們自然趨之若鶩;以為助力;但中土一統了;此等勢力便威脅到了皇權的發展;成為王朝穩定的隱患;是遏制和打擊的物件。所以從現實狀況考慮;崔弘升距離中樞核心層不僅僅是有一段距離;而是一段根本就走不到頭的距離。
先帝的溫和改革也罷;今上的激進改革也罷;實質上目標都是遏制和打擊世家豪門;削減和剝奪世家豪門的特權;在最大程度集權於中央的同時;徹底剷除門閥士族政治;讓世家豪門成為永久的歷史。
中央集權制始自秦始皇;到漢武帝逐步走上正軌;到漢光武皇帝基本成型;但受限於文化傳播手段的極度缺乏和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公平;導致有能力和有機會接受教育者寥寥無幾;而人才的過度匱乏直接限制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到了魏晉時期;這一制度迅速被門閥士族政治所取代;而掌控了中土文化和財富的貴族們;並沒有因此把中土推向繁榮發展;反而給中土帶來了長達近四百年的戰亂和分裂。
先帝統一中土後義無反顧的推行中央集權制;而若要實現這一制度;首先就要重新分配中土的權力和財富;而要重新分配中土的權力和財富;首先就要遏制和打擊掌控了中土權力和財富的世家豪門。這實際上就是虎口奪食;難度非常大;但並不是沒有希望;因為中土的寒門階層絕對支援這一改革。寒門不是平民;而是貴族;只是等級很低;擁有很少的權力和財富;對霸佔著中土絕大部分權力和財富的世家豪門有著與生俱來的仇恨;所以自古至今;大凡改革者;無懼生死向既得利益集團“大開殺戒”者;基本上都是寒門出生的大智慧者。
今日中土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隨著統治者對普及教育的重視;文化傳播手段已是越來越豐富;而在中土由分裂走向統一過程中;以軍功崛起的新興貴族也蓬勃發展;今日中土“寒門”的絕對數量已非常龐大。有了知識的寒門子弟;對現行國策中權力和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公平充滿了強烈的改革意識;而這一階層;正是先帝和今上;還有追隨他們的改革派們;義無反顧地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礎所在;他們不怕沒有人支援。而世家豪門迫於現實;迫於整個寒門階層對改革的迫切需求;也不得不進行妥協;不得不向寒門階層讓度一部分既得利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