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是錯的,《禮》曰:“禮不下庶人”⑦;捨不得物質上的什麼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云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⑧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⑨,靜靜的等著別人的“多行不義,必自斃”⑩,禮也。

九月二十日。

(原刊1933年9月22日《申報·自由談》,後收入《準風月談》)

①鄧文(1893—1933)字憲章,遼寧梨樹(今屬吉林)人,東北軍軍官。“九一八”事變前為黑龍江駐軍騎兵連長,1931年11月參加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作戰勇敢,被提拔為騎兵第四旅旅長。1932年4、5月間,指揮松浦戰役。同年6月,馬占山將該部整編為黑龍江省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一軍,鄧文任軍長。後率部參加熱河保衛戰。1933年5月被馮玉祥委任抗日同盟軍第五路軍總指揮兼左路軍副總指揮,同年7月31日,在張家口福壽街被人暗殺。

②關於禮的書,就有三大部指儒家十三經中的《周禮》、《儀禮》、《禮記》。

③“新鬼大,故鬼小”語出《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魯文公祭祀太廟時,將自己父親僖公的神主置於閔公之前,而依據禮制,即位在前的閔公應該排在前邊。對於這種“逆祀”的安排,文公的解釋是:“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

④“禮讓為國”《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按:“為國”,這裡是立國、治國的意思;“何有”,不難之詞;“如禮何”,那還要禮幹嘛呢。

⑤黃老即黃帝和老聃。戰國、漢初道家學派尊奉黃帝、老聃為先祖,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與黃老“清淨無為”的治術有關,故法家治國多以黃老之學相標榜。

⑥以孝治天下語出《孝經·孝治章》:“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按:明王,即聖明的帝王。

⑦“禮不下庶人”語出《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⑧“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語出《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是,子貢(孔子弟子)想省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廟時宰殺的活羊,孔子說你可惜那隻羊,我卻可惜那份禮儀。按:告朔,這裡指祭廟,“朔”是每月的第一天;餼羊,活羊;賜,子貢名賜;愛,憐惜。

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出《論語·顏淵》。這是孔子對弟子顏淵的指教。

⑩“多行不義,必自斃”語出《左傳·隱公元年》:鄭莊公將京城(今河南滎陽東南)封給其弟共叔段,大夫祭仲認為那座城池太大,擔心將來共叔段借勢作亂;莊公則謂不必擔心,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按:斃,踣,猶言摔跟頭。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打聽印象

五四運動以後,好像中國人就發生了一種新脾氣,是:倘有外國的名人或闊人新到,就喜歡打聽他對於中國的印象。

羅素到中國講學,急進的青年們開會歡宴,打聽印象。羅素道:“你們待我這麼好,就是要說壞話,也不好說了。”急進的青年憤憤然,以為他滑頭。

蕭伯納周遊過中國,上海的記者群集訪問,又打聽印象。蕭道:“我有什麼意見,與你們都不相干。假如我是個武人,殺死個十萬條人命,你們才會尊重我的意見。”革命家和非革命家都憤憤然,以為他刻薄。

這回是瑞典的卡爾親王①到上海了,記者先生也發表了他的印象:“……足跡所經,均蒙當地官民殷勤招待,感激之餘,異常愉快。今次遊覽觀感所得,對於貴國政府及國民,有極度良好之印象,而永遠不能磨滅者也。”這最穩妥,我想,是不至於招出什麼是非來的。

其實是,羅蕭兩位,也還不算滑頭和刻薄的,假如有這麼一個外國人,遇見有人問他印象時,他先反問道:“你先生對於自己中國的印象怎麼樣?”那可真是一篇難以下筆的文章。

我們是生長在中國的,倘有所感,自然不能算“印象”,但意見也好;而意見又怎麼說呢?說我們像渾水裡的魚,活得胡里胡塗,莫名其妙罷,不像意見。說中國好得很罷,恐怕也難。這就是愛國者所悲痛的所謂“失掉了國民的自信”,然而實在也好像失掉了,向各人打聽印象,就恰如求籤問卜,自己心裡先自狐疑著了的緣故。

我們裡面,發表意見的固然也有的,但常見的是無拳無勇,未曾“殺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