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團軍旗,先於法軍在炮臺最高處揮舞。吳士禮也稱,曾見證那一美妙的時刻。

奪取第一座炮臺,可謂大獲全勝。剛剛早上九點鐘,中方談判代表就趕來。他們要見英法兩特使;回答特使不在。他們要求休戰,以

屬北岸三炮臺中最小的石縫炮臺。總指揮、直隸提督樂善,皇帝諭旨“久歷戎行,戰功壘著”,“從優賜卹,並著在海口建立專祠,以慰忠魂”。

便抬走傷員的要求獲得了同意,但時間僅到下午兩點鐘止。但是,清兵拒絕投降。聯軍兩帥,額爾金隨即跟來,一同步入剛剛陷落的炮臺。他們看到震驚不已的場面。處處盡是死傷守兵。臭味難聞。

發起衝鋒,奪取炮臺。隨軍照相師畢託,極為興奮,擺好拍照器具。對這些“絕妙的”戰爭場面,他要從不同角度拍下。據芮尼醫生說,他請求拍攝未完畢,絲毫不要動現場,不把屍首抬走。歷史攝影師們,凡公正有名者,都要展示戰爭的殘酷性與野蠻性。

已到戰果總結時刻。法軍士兵十五人陣亡,一百二十九人負傷;軍官兩人陣亡,十一人負傷。一百四十名傷員已全部送進新河孝山戰時醫院。埃裡松失去一位戰友布朗凱,這位出身名門望族的中士長,是和杜潘上校一起攻佔炮臺時身中數彈犧牲的。英軍傷亡人數和法軍差不多,十七人陣亡,一百六十二人負傷,其中軍官二十二個。

而據卡斯塔諾醫生統計,法軍有四十人陣亡,一百七十人負傷。他還告知,聯軍醫生們也曾為四五百掛花的清兵治傷,但這些不幸者療傷後即把繃帶除去。

第十章 攻陷大沽炮臺(5)

休戰一止,聯軍又向兩公里不遠處的北岸炮臺推進。可是,炮臺戰旗換成了白旗;一切靜悄悄。格蘭特將軍派巴夏禮前去叫對方繳械投降。但僅得到當官的一個侮辱性回答:“不過就一個炮臺陷落罷了。還有四個固若金湯呢。將像第一炮臺那樣要堅決保衛!”

格蘭特和柯利諾協商攻打方案。可是,就在格蘭特調動英軍炮兵之時,法軍等不及便沿河涌去,衝向炮臺。德洛爾描述強攻的情形:

“法軍邁著賽跑的步伐衝向炮臺,時進時停,力避傷亡。海軍陸戰隊率先衝過第一道戰壕,強擊步兵匍伏越過橫跨的梯道;第二道戰壕衝過,他們衝到第三道,即最後一道戰壕。就在越過去之時,強擊兵們從炮眼發現,上刺刀的海軍陸戰隊已從朝河的入口衝進炮臺。他們試圖放下吊橋,可是大門很難開啟。憑藉戰友遞給的粗繩,他們快速爬上炮臺,只見牆後四千清兵跪著求饒”。其實,炮臺守兵未作任何抵抗,全都把槍扔在地上或又架起來。他們集中在炮臺一角,不出聲地等著,有的坐在地上不動,有的像是在哀求。

這便是等待柯利諾將軍及其海軍陸戰隊員的那幕出人意外的情景。接著,孟託邦和格蘭特兩主帥進到炮臺,並問清兵俘虜他們的都統在何處。他們回答“不知道”。三個無明顯特徵計程車官向前解釋道,他們的都統,大概是朝廷總兵僧格林沁之弟(實為直隸提督樂善—譯者),已在第一個炮臺交戰中陣亡,故部下失去鬥志,不能再戰了。沒有皇上欽定,誰也不敢取代指揮肩負重責!三人還說,第一座炮臺陷落,任何抗擊也徒勞無益了。他們乞求放一條生路,以便能去右岸。

俘虜有兩、三千人。該怎麼辦呢?令戰俘萬分驚訝的是,他們竟然得已悄悄離開。杜潘上校曾指責這種寬大做法,認為是個“錯誤”,擔心這些人回到僧格林沁軍中,又將會在以後的交戰中與他們遭遇。而布隆戴爾將軍在對華遠征正式報告中則肯定這一做法,指出:“出於人道而採取的這種措施,旨在使敵軍很難再用他們來找我們,事實上果然如此。再說,因嚴重缺糧,對這些已喪失防禦能力的俘虜已無別的選擇,要麼放了他們,要麼殺了他們”。

在一座攻佔的炮臺內,英兵發現一些粗口徑的大炮,上寫有英文“moore…woolwich”(摩爾…伍爾維奇)字樣。原來是去年英國海軍敗陣時丟下的……。這些大炮後來已被運回到英國。

巴夏禮和羅亨利遵照英軍主帥命令,舉著白旗馬上去到白河對岸西口村,與直隸總督恆福談判。法軍三名軍官康普農少校、柯利諾將軍副官昂德庫和科爾斯請求陪同前往。一到右岸,聯軍代表先見到一位姓王的通譯;這位年輕官員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在美國駐上海使團培訓後赴英美留學。1858年和談時,他曾為協助威妥瑪的中方譯員之一。他現在是向額爾金轉交恆福總督的信件。巴夏禮認識他,卻粗暴而咄咄逼人地對待他,聲稱對方最好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