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火耗
李威在西域觀機行事,然而關中此刻亂成了一團。
邸報上說先澇後旱,又遭蝗災。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放在實際中,慘不忍睹的。三樣災害,攤到一樣,百姓就有的受了,況且三樣全部集中到來。幾乎關中千里之地,昔日秦襄公一定大秦王朝的八百里富饒的秦川,成了一片荒蕪。不要說莊稼了,就連樹葉都差點讓蝗蟲吃光了。
這次災害也幾乎是唐朝歷史上幾次特大災害之一。
富裕的人家無所謂,甚至許多大地主手中有儲存糧食,就著高價抬賣,狠賺了一筆。但窮苦百姓人家中那有什麼存糧?
一看不對了,不但夏收沒有了,秋收也會一無所有,於是古代歷史多次上演的一幕——逃荒,再次上演。
逃也無路可逃,往東洛陽等地正下著大雨,自己都吃不上飯了,會有什麼救濟給你?往北方正在***,敢不敢去?往南方是秦嶺大山,除非到梁洲(漢中地區),其他的地區,翻過秦嶺還是山區,同樣是苦哈哈的群體,只好往隴右逃荒。
這是在歷史上所沒有的。
與環境有關,李威前去,屯田比歷史上更多,產量更高,民族關係也比較融洽,構建了一道森嚴的防線,也比史上安全。本來又有大量漢人百姓已在哪裡定居。種種因素,使百姓從一開始感到不對時,就開始陸續向青海逃亡。
也是不好逃的,畢竟還有一千多里的路。他們不是朝廷前幾次安排遷移的百姓,在路上提供路費,管飽管暖,哄著勸著前去遷移的。一千多里的路,怎麼辦?
百姓又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十幾年,關中多災多難,也不知道得罪了那一個神靈,這日子沒法過了,到青海還是一條出路。聽說哪裡田多糧多,因此將家中僅有的田地賣給大戶人家,湊足了價格高昂的口糧,一家老小向西逃亡。這是有地的百姓,然而更多的佃戶怎麼辦?一路乞討,但皆在受苦受難,怎麼討?賣兒賣女的,甚至餓極之下,做強盜的,做娼妓的,做和尚的,不一而足。
李治聽說後,暫停了對***厥的征剿,給了阿史那骨咄錄一個重要的喘機。然後將所有糧倉放開,除了必備的糧食餘存下來外,皆低價向外出售。可這也不是辦法,朝廷低價出售了,大戶人家派了部曲與家奴前來購買了,然後高價出售獲利。於是又想到了前期李威的主意,糧票制度。這個制度本身是好的,能保證低價糧到達貧困百姓手中。可執行的是人,是官員衙役,倒底有沒有到百姓手中,連李威都不敢保障。並且大旱,渭水與廣通渠水位很低,不得不轉到小船舶上一石一石地向關中運輸。降低了效率與速度。
沒有餓殍千里,但餓死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李治沒有辦法,只好讓劉仁軌回去,留守西京。
這道詔書給了關中百姓一個緩機,劉仁軌留守長安,有資格有聲望有能力,減少災害帶來的危害。
然而這項詔書下達,卻一腳將劉仁軌踢到了長安。此時的長安不是原來的長安,李治在洛陽,所有大臣也在洛陽,踢到了長安,無疑是踢出了朝堂。
有劉仁軌坐鎮,國庫裡還有兩個錢,李治也安了心,繼續東向。
到了七月,到達泰山。
關中的形勢仍然不樂觀,可大批百姓逃亡出去,各地的糧食源源不斷的抵達,糧價在每鬥一百二十幾文終於穩定下來。還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一斗是體積單位,粟米是十二斤多點,稻米有可能更多,鹽是二十幾斤。但這時候一斗粟米會不會有十二斤半?能有十斤就不錯了。以唐朝百姓的收入,能不能吃得起一斤十幾文錢的粟米?不但如此,糧價漲得這麼厲害,其他的物價也帶著飛漲。
另外,黑齒常之在青海也氣得跳腳。
一個關中受害的百姓達到了多少?僅是長安以及鄰近各州百姓就幾乎達到了五百萬人口,十分之一的百姓前來青海,青海也承受不起的。救還是不救,救,青海支撐不起來。不救,後果不敢承擔。只好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李威,請他想一個辦法解決,一封寫到洛陽,也不是到洛陽,要轉到泰山的,向李治稟明。後者不指望了,轉到泰山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光景,況且這個太上皇還有心思封禪,會不會放在心上?但轉到碎葉,黑齒常之也十分擔憂,李威不在朝堂上,而是在西域,有些鞭長莫及。
信走了,黑齒常之還在跳腳,不是行軍打仗,對政務,不是他專長的,湧來的百姓越來越多,怎麼辦?
對此李治確實沒有多想,只好看糧價穩住,一旦穩住,各地救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