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部分(3 / 4)

小說:興唐 作者:恐龍王

糧食會更多的運達關中,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糧價必然下降。大家熬一熬吧,作為皇帝,我算做得不錯了,有幾個皇帝象我這樣關注災情的?

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因為自東漢養成的思維觀念,唐朝踐商,主要稅務是來自老百姓的,能取之於百姓,這是什麼時候了,為什麼不還之於百姓?不是給你用來封禪揮霍的。

但他抱著這種對得起的心情,登上了泰山,轉了轉,感到身體良好,於是產生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想法。自古以來,稱皇帝為皇帝,陛下,天子。但他稱為天皇。自古以來,封禪以泰山為主,但他下詔在嵩山南麓建造奉天宮,又對大臣說,要遍封五嶽。

此言一出,群臣愕然。

然而古怪之極,作為李威一派的重臣,李威臨走時,再次囑咐,不得多言,以免授於把柄。於是沒有吭聲。其他附從的大臣一看李義琰、狄仁傑等人不吭聲了,也一個個不吭聲。忠於武則天與李治的大臣,同樣不好作聲。

如此荒誕無稽的話,居然沒有一個大臣反對。

危難識英雄,監察御史李善感進諫道:“陛下二封泰山,告太平,致祥瑞,與三皇五帝比隆。”

李義琰很想笑,就是晚年的李治,殘暴昏庸也趕不上隋煬帝,作為太上皇一生,也不算太惡,但有什麼理由敢與三皇五帝比隆?

李善感繼續說道:“可是數年以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應當靜默反思,以禳天譴。可是陛下不但沒有,反而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是國家的耳目口舌(指他的職責),深以為憂。”

自褚遂良等人死後,李義府與許敬宗掌權,天下大臣以言諱。即使進諫,也只是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後來李威強勢而出,有了進諫,然而更多有了朝爭的色彩。

只有這次進諫,沒有任何黨爭成份,本身又是一個地道的中立大臣,所以傳出去後,百姓稱之為鳳鳴朝陽。

李治沒有聽,但默然之。

本來此事就此中止。

可是他開了頭,卻引出了一個人。北門學士之一劉禕之也在武則天面前進了一諫,這是藉著遞上草寫的詔書時進諫的,沒有其他人知道。

他就說道:“臣在山上遇一耆老,對臣言有憂四。皇帝為勘水利與災民,遍走河南州縣,所居不過數帳蓬而,所食不過當是菽粟而。然而太上皇卻興師動眾,不惜巨資,前來泰山封禪。其憂一也。皇帝為了國家邊防,再入西域,太上皇封禪之餘,萌生遍封五嶽之意,欲無止境,其憂二也。皇帝即位,立下詔書,勿得興修任何宮殿,又裁減宮中用度與宮婢,然而太上皇卻再修奉天宮,其憂三也。太上皇廣建義倉,災害到來,卻無糧可出,只有皇帝幾大儲倉拿出糧食救濟災民,其憂四也。”

這是借一耆老之嘴說出來的,也不可能真有這個老人。

山東之境,沒有遭到災害,儘管也會受到牽連,比如急徵糧食入洛入渭,比如封禪帶來的騷憂,可怨言也不會太大。並且也沒有那一個老人能說出這麼有眼光的話。後面義倉說得也很勉強。這個義倉制度準確來講,不是來自唐朝,而是隋文帝楊堅弄出來的。不但義倉,還有重人才、設科舉、廢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都是楊堅弄出來的,於是讓隋朝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國家,這才大一統華夏。也使國家人口數量幾乎恢復到西漢鼎盛時期的人口數量,唐朝過了很久後才達到這麼多人口。可沒有想到讓兒子糟蹋光了。李淵登基後,幾乎全部拿來使用,也可以說李唐迅速有亂入治,楊堅佔了不少的功勞。

但幾十年後,唐朝權貴太多,吞併嚴重,稅務嚴重不足。義倉制本義是好的,但最終成了國家謀利的工具,加上出陳入新的損耗,以及官吏的貪墨,導致了這次許多義倉拿不出糧食。可幾大新設的糧倉因為儲糧多,縱然有損耗與貪墨,還是能拿出糧食的。

劉禕之刻意加了這一條,是有意形成強烈的對比。

他本人算是太后派一系的,畢竟是武則天一手提撥,可也有自己的底線,這幾年打了很多交道,知道太后的本領,對國家的貢獻,不反對太后掌權。但底線是太后不得稱帝,也沒有想到過武則天會最後產生稱帝的想法。

因此矛頭略略對準了李威,李治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下去的話,估計老百姓都會替李威將李治推翻,執掌國家大權了。但本意還是為了唐朝好,一個封禪花了多少錢?而且封禪帶來了大部的領導班子,也影響了國家政務的處理。

再遍封五嶽,會產生什麼樣後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